香港流行文化 (廖錦興博士)
「藝術是技巧還是意念?藝術是想像力還是經驗?究竟藝術是受眾的解讀還是作者的意欲?」馬浚偉在香港電台節目《同理.繼續傾》中,提出了這些具啟發性的問題。
香港人對文化和藝術情有獨鍾,令這方面產業光芒四射。近年,文化、藝術及綠色旅遊更愈來愈受到訪港旅客歡迎。香港藝術館自2019年翻新重開後,迎來第200萬位參觀者。根據康文署資料,在疫後首個「五一黃金周」期間,一天內藝術館錄得8500名入場人次,7月1日更有超過1.6萬人次。
香港的文化藝術產業發展成熟,亦是亞洲最著名的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之一。香港流行文化(包括電影、電視和流行音樂)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發展蓬勃,是本地文化重要代表,突顯香港融合中西、新舊和雅俗文化的特色。
而香港的流行文化更影響世界,自八十年代已是全球華人主要的娛樂焦點。無論歌曲音樂還是電視電影,均是非常出色。以電影為例,數十年來香港的電影公司共攝製過萬部電影,成為文化產業的中流砥柱。
筆者最近參觀在香港電影資料館舉辦的「圖影風姿─香港電影與漫畫」展覽。香港的電影和漫畫之間存在密切的關係,不同年代的漫畫各有特色,不少作品被搬上大銀幕。
展覽中,展出了不少珍貴漫畫收藏本及播放了漫畫家、漫畫電影創作者和演員的訪問。同時,帶我們重溫了昔日港式和日本漫畫,並讓創作人和電影人的分享點滴。上一代《老夫子》、《王先生》及《烏龍王》是理髮店的必備讀物,曾經《中華英雄》、《百分百感覺》、《古惑仔》等漫畫令多少青少年如癡如醉,《頭文字D》及《阿修羅》更是大家的集體回憶。
然而,香港電影的成功,除了歸功於導演和演員,一眾幕後製作人亦功不可沒。自今年3月開始,香港文化博物館的「無中生有─香港電影美術及服裝造型展」是首屆「香港流行文化節」活動之一,記錄香港電影美術發展,呈現美術及服裝造型在電影創作上的功能和重要性。展覽展示一系列經典服飾造型、道具、場景、行業用具以及工作間場景等。
筆者最深刻印象是在展覽中介紹「美術」這崗位。這崗位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已經出現,而七十年代自新浪潮導演湧現,美術指導便正式擔當重要角色。若想看看周潤發及鞏俐於《滿城盡是黃金甲》中的帝后大朝服造型、林青霞於《重慶森林》中的走私女郎造型等經典服飾,便要在9月4日前去香港文化博物館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