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社會失範扮加班(占飛)

By on December 4, 2015

本文作者占飛,為《信報》撰寫專欄「忽然文化」,此為節錄版,原文請按此

金融海嘯爆發以來,全球大企業相繼採取財務緊縮政策,大幅裁員,上班族工時大幅延長,每周工作48小時以上,已是上班族新常態,英語稱之為presenteeism,大可意譯為「扮加班」,皆因假扮超時工作,往往造成無效率的惡性循環。

當中的道理其實非常簡單,上班族長時間工作不免會感到疲憊及壓力,不僅會降低工作效率,更會增加失誤與疾病的可能性,最終損失的無疑是勞資雙方;心理學家及社會學家都紛紛指出,裁員引致人手不足而工作量增加,幸存的員工就必須一個人完成兩個或更多同事的工作。

倦怠不列顛

所以英國工會曾提出「倦怠不列顛」(Burnout Britain)的說法,以形容長時間的加班文化,並從統計局數據的研究中有此發現:自2010年以來, 每周工作超過48小時的員工數量增加了15%,達至341.7萬人──那當然不僅僅是英國上班族的噩夢,全球(包括香港)上班族都得要面對「加班競賽」的惡果。

其實presenteeism也者,乃英國組織管理心理學家加利曲巴(Cary Cooper)所提出的,如今已成為慣常現象,即上班族在理應下班之時仍要加班工作,且是一種「扮加班」的職場文化,與企業緊縮政策及管理質素相關──管理層為求自保,下屬即使在無事可做之時也要「扮忙碌」,工作到深宵,生病時也照常上班。

那是職場潛規則,一般並無白紙黑字的規定,但員工卻心知肚明,因而形成了「加班競賽」,不但扭曲了工作的意義,更可能造成不必要的人力浪費,對企業營運傷害很大,甚或造成難以忍受之「惡」──也許沒有人是天生工作狂(workaholic),但人人都假裝埋首於工作,就會引致「社會失範」(anomie)。

「社會失範」很明顯,具體表現為舊有社會規範失效,而新的社會規範又還沒來得及建立,因而出現「規範真空」,在此一大環境下,市場就會走向無序了,競爭亦會走向惡性循環了,皆因企業乃至上班族都是社會不可缺少的一分子,需要適應社會各式各樣的轉型過程。

但社會早已變得倦怠了,又如何能放棄已遭扭曲的工作態度呢?是的,那是社會變遷的一部分了,君不見商舖每星期都營業7天,更有每天營業24小時,在職女性不斷增加,更何況如今供養家庭的模式已改變了,要維持家庭開支,往往需要兩夫婦齊齊上班,任誰也沒法阻止此一大趨勢。

正因如此,「加班競賽」在全球城市愈演愈烈,既造成企業利潤大降,上班族付出的時間與心力亦不斷增加,為了滿足市場需求,從研發到銷售,從行政到技術,每一崗位都得要面對無休止的加班,那真是兩敗俱傷了;尤其是在講求刻苦耐勞的東方社會,一談到工作,往往會說「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真是有苦難言。

撰文 : 占飛

 

更多占飛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