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埔發現新品種箱形水母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香港浸會大學昨宣布,由該校生物系教授邱建文帶領的團隊,在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發現一個箱形水母新物種,命名為「米埔三槳水母」。這是首次在香港以至中國水域發現箱形水母新物種,令全世界三槳水母科的物種增至四個。論文已刊登於國際學術期刊Zoological Studies。
邱建文介紹,最新發現的米埔三槳水母,屬於箱形水母綱下的三槳水母科。新物種的身體透明,平均體寬1.5厘米;身體有四隻角,每個均連接三條長約10厘米的觸手。與其他箱形水母一樣,新物種有24隻眼睛,其中8隻可以成像,其餘16隻可感光。
首現基圍蝦塘 海園試繁殖
箱形水母傘面下端長有假緣膜,邱建文稱,米埔三槳水母的假緣膜水管有多條分支,與同屬的其他物種不同。他續指出,新物種與其近似的囊狀三槳水母,在三個基因標記有明顯遺傳差異,顯示兩者並非相同物種。是次新發現除增加本港水母的物種,亦反映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這新物種最早由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濕地研究經理柯嘉敏博士,於2020年5月發現,她當時剛吃完午餐,打算在保護區內散步,無意中見到基圍蝦塘內「爆發」大量水母,後來把樣本交予浸大查證,方確定為新品種。柯嘉敏提醒,箱型水母帶有極高毒性,建議公眾以觀察為主,切勿觸碰。
香港海洋公園助理動物護理專員張雅靜指出,園方於2021年開始飼養新物種,發現其所需的海水鹹度約為17ppt,較一般水母需要的33ppt低一半;另外水溫亦稍高,約攝氏26至27度。香港海洋公園總館長黃永康補充,園方正嘗試人工繁殖新物種,未來會開放讓公眾參觀。
問到北部都會區的發展,會否影響米埔三槳水母,柯嘉敏直言,目前僅在米埔保護區內見到新物種,但基圍蝦塘的水來自后海灣,相信該處很有機會存在新物種,反映該區有生物多樣性價值。邱建文補充,地區發展前需要做環境評估,而生物是重要的考慮因素,水母以外,其他生物都要納入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