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中港創科邁向「前店後廠2.0」

By on July 6, 2016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

香港科學園推動「再工業化」,從勞工密集式的生產轉為「技術/科技密集式」,製作高增值產品。(曾曉玲攝)

香港科學園推動「再工業化」,從勞工密集式的生產轉為「技術/科技密集式」,製作高增值產品。(曾曉玲攝)

創新產業被視作中港經濟轉型的重要方向之一,內地官方指出,香港與內地創新科技的融合發展,把產出取長補短、放大彼此優勢的協同效應;香港創新及科技局也認為大有可為,香港扮演「超級聯繫人」角色提供平台,滙聚香港、內地和世界頂尖的研發機構,促進創科發展,開拓更多商機,並協助內地企業「走出去」。香港與廣東能否創造「前店後廠2.0」模式,重現經濟輝煌時代?答案卻並不簡單。

「當年(香港)科學園的政策還是不錯的,在我們創業的時候,每年大約有100萬港幣(資助)吧,3年有300萬港幣吧。」珠海雲洲智能科技(下稱雲洲)董事長張雲飛近日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但是我們註冊完公司準備開始辦公了,它就縮減成3年一共100萬元,所以我們幹不了就走了。」

張雲飛是香港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其有份創辦的雲洲2010年落戶珠海前,張雲飛等人曾在香港註冊成立初創公司,公司成立前諮詢科學園資助。對此說法,科學園公關部人員回應本報時就稱,對張雲飛提及的相關資助實際屬於哪個計劃表示不詳。

需周邊產業鏈配合

張雲飛承認,政府補助不夠只是部分創業者不考慮留在香港的表面原因,背後的癥結是產業環境不足,開發硬件的企業難在香港生存,「做一個小零件都要很高的成本」,與內地創業成本的巨大差異,不可能靠政府的補助來彌補,「不然就相當於政府創業」。

那能否在香港研發技術,再如以往「前店後廠」的形式,把生產角色交給內地呢?張雲飛形容這種模式「只是在歷史上短暫出現、香港本地產業的一個調整」,他反問「深圳跟珠海的企業有哪個是依靠香港做研發呢?」

不過,香港的研發角色,在其他人看來並不一定那麼弱。

雲洲現時與科大設於南沙的霍英東研究院合力研發新物料,研究院署理院長吳景深教授稱,因為張雲飛是他的學生,上過他的課,「很自然就會回來找我們這些大學老師去談他的需要。」吳景深把雲洲及無人機公司大疆作為師生合作的例子,說明香港的大學孕育出優秀的教授和學生,他們利用超前的研究成果創業,再在內地成長為大公司。

吳景深同意很多公司在香港生存比在內地辛苦,企業因成本問題難以建立辦公室或實驗室製造產品,所以要利用香港的人才優勢,以頂級大學吸引優秀的年輕人來港讀書,留下來研究超前的技術創新,方能在高成本下仍獲得吸引的利潤。

另外,創新企業須與珠三角結合,因為高技術的創新需要周邊產業鏈幫助,好的意念才可變成產品;而深圳零部件加工、傳感器等材料供應鏈完善,有新的想法,在深圳60公里內就可找到供應商,可彌補香港的不足。

作為香港培養的人才,張雲飛深信香港仍有人才優勢,因鄰近城市缺乏優質學府,「深圳發展是要靠全國各地人才,香港距離這麼近,為什麼不能成為深圳的人才主力輸出呢?」他認為10年前要港人到內地工作仍很難,因香港薪金比內地高,「清華(畢業生)要6000元(人民幣.下同),港大要1.2萬元,企業肯定不要;現在港大清華都1.2萬,大家都有機會。」

人才優勢有利研發

香港科學園亦稱正在推動「再工業化」,當中包括「香港製造」一環。科學園科技創業培育計劃主管莫偉軒介紹,「香港製造」就是針對先進製造技術,從勞工密集式的生產轉為「技術/科技密集式」,製作高增值產品。

莫偉軒認為香港具基建、稅制、司法制度、言論自由等優勢,有力營造吸引企業的產業環境,成為國際創新科技樞紐。他說,香港有自身特色及優勢,如雲洲等企業評估需要使用大量土地,選擇落戶內地「唔緊要」,但他不同意香港如張雲飛所言難以發展硬件產業,因為高水平的產品仍可由香港研發,再配合從深圳運送零部件,又便宜又快,其實是「得天獨厚」的合作機會多於競爭。

(創科系列二之二)

採訪、撰文:曾曉玲

延伸閱讀: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