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國際化教育 (廖錦興博士)
中國崛起、國力增強,民眾走向小康,驅使他們投資在下一代的教育上。除了送兒女出國留學,亦有些選擇在國內優質教育機構就讀。受地緣政治和疫情影響,留學美國、加拿大及澳洲的人數近年明顯下降,位於內地的國際學校遂成為中高產家庭的目標。
創立於1969年的北京巴基斯坦大使館學院,是中國首間廣義上的國際化學校,屬其國際化教育的開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步,至今內地已經有近1400所國際化學校。據美國經濟分析局2022年一份報告,全球教育產業預計到2025年規模將達7萬億美元。隨着中國經濟發展,將是在國際化教育上投放最多的國家之一。
根據《2023福布斯中國國際化教育新趨勢》(下稱報告),北京、上海、廣州及深圳是國際化教育主要集中地,中國前100強國際化學校中,上海(23所)、廣東省(21所)、北京(14所)和江蘇省(10所)屬前四位。北京85%的入選學校集中於前50名,這與其國際化教育的深厚底蘊,以及外國大使館的數量有直接關係。其餘入選學校分布於內地15個省及直轄市,可見國際化教育正擴展至全國。
報告同時探討北上廣深的家長對子女教育過程的關注點:北京重視子女的英語能力、學習環境和學習滿足感;上海注重學校培養子女的多元才能、掌握實用技能,在未來就業市場上有競爭力;廣州看重全人教育和培養自信心;深圳更相信輕鬆的學習環境能激發孩子對自主學習的興趣,並培養其探索精神及適應能力。
中國教育新聞網在本年7月發表一篇以《構建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高等教育國際化戰略》為題的文章,內容提及在教育發展、科技發展、在華生活等方面的規劃和政策支持。以為人民提供高質量的高等教育做基本出發點、切實服務人民和國家利益屬根本目標,既強調人的全面、高質量發展,也聚焦於服務國家發展利益。二十大時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說:「青年強則國家強,當代中國青年生逢其時,施展才幹的舞台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
筆者深信中國在國際化教育的產業前景和潛能非常龐大。不過,國際化學校大幅增加的同時,面對經濟下行及人口增長放緩的挑戰,令學位供過於求,招生將更困難。此外,在地緣政治下,不少外籍教職員回國,對國際化學校的教育水平有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