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求盈利失初衷 變平台經濟

By on November 13, 2023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EJ Tech 創科鬥室

不少創新企業曾以「共享」概念作招徠,像網約車平台Uber及短租住宿平台Airbnb,兩者分別比WeWork早一年及兩年創立,至近期始錄得盈利。香港明愛專上學院湯羅鳳賢社會科學院兼職講師黎家偉稱,Uber過去要不斷尋找資金,來維持營運及搶佔市場,同時亦開闢Uber Eats等其他業務,配合核心業務網約車去帶動利潤,情況比需要負擔龐大租金的WeWork好,但要彌補多年虧損仍有漫漫長路。

黎家偉坦言,共享項目一旦商業化及引入盈利模式來達致可持續發展,便難免犧牲共享初衷。(陳子健攝)

依賴燒錢營運 扭虧路漫長

黎家偉指出,共享經濟的本意是把閒置資源租或借予其他人使用,以Airbnb為例,該民宿出租平台一開始是讓屋主短期租出閒置的房間,後來愈來愈多擁有多個物業的用戶索性透過平台租出物業,認為「這已不是租出閒置資源,而是投資」。同樣地,亦有愈來愈多車主成為全職的Uber司機,座駕成為生財工具,變相閒置時間極少。

對黎家偉而言,上述平台如今屬於平台經濟多於共享經濟,透過科技把服務供應者和客人連結起來。

黎家偉坦言,共享項目一旦商業化及引入盈利模式來達致可持續發展,便難免犧牲共享初衷,「Airbnb中的第二個『b』是指breakfast(早餐),但現在有幾多Airbnb的租戶會跟屋主住同一間屋,兼且一起吃早餐和交流?」

社區項目能善用閒置資源

真正講求善用閒置資源的共享項目,如今更多散落於不同社區,例如社區雪櫃,讓人們捐贈多出的食物,供有需要人士取用。這些項目難以商業化,黎家偉認為,當WeWork、Uber等商業機構本身的核心業務收入都未能短時間內彌補營運開支,要靠投資者不斷注資維持營運,那麼「為何社區共享項目不可以?如果共享項目無辦法商業化,就毋須刻意(商業化),可以透過捐獻、基金、政府或企業資助等方式營運,其實跟商業化項目找投資者注資,基礎是一樣」。

延伸閱讀:

「共享」不只空間 應互通創意 WeWork擴張過度 破產惹反思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