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借貸可以爆得好大鑊
本文作者柏拉圖,一個中學考公開試時,次次作文不是攞 E 就攞 F,但又好鬼鍾意發表偉論的偽哲學家。現時是香港 Startup 界中的一顆微塵。 一人分寫兩博 platosays.com 和platoinvests.com
近日報道:美最大網貸平台股價急跌創新低
//美國最大網貸平台LendingClub Corp.,在前行政總裁Renaud Laplanche上周五辭職後股價急跌,繼周一急跌35%後,周二再急跌11%,創收市新低。公司早前內部調查發現違規出售2,200萬美元貸款予一名投資者。《華爾街日報》引述消息指,高盛及富瑞(Jefferies)已停止向LendingClub Corp.買入貸款。後者亦宣布將未能於本月16日前公布首季業績。//
背景資料:Lending Club (LC) 2014年12月在美國上市,招股價$15。曾經倍升至$30水平,但之後股價就不斷走低,周二 (10/5) 收報$4.10,比招股價跌超過70%,比高位跌超過85%。
P2P借貸,今日最熱門的 fintech,個餅可能是大到無朋友,人人都覺得前途無限。不單止在美國熱爆,在內地的P2P借貸平台的數目都如雨後春筍;不過,香港因為一直都無一套明確條例監管,政府當局講明暫時無得做。不少人埋怨香港的監管機構慢兩拍,令金融創新遲遲未能在香港起飛。在某程度上我是認同的,不過在P2P借貸這方面,我就情願香港走慢一點,都好過是是但但人有我有,因為沒有好好監管的P2P借貸,風險比想像中高!
當天金融海嘯的形成,就是投資銀行將銀行最根本的業務 — 借貸 — 複雜化,將安全的金融產品變成計時炸彈。本來銀行的本業就是付利息給存戶,再以高一點的利息將存款借給有需要的人。銀行會做好盡職審查 (due diligence) 確保借款人有足夠能力還款,加上政府對銀行有嚴格監管,所以這業務應該是十分安全的。不過,銀行家知道這樣做個餅不能增加多少毛利又不高,所以就想出了複雜的 CDO 去遊說銀行借貸給那些還款能力較低的人。銀行可以將這些 sub-prime 貸款打包賣給投行,風險轉移得來又有錢銀回流,又可以借過;而投行就利用「金融偽術」將這些高風險的借貸透過 CDO 改頭換面成貌似安全的金融產品,最絕的是還可以反過來當投資產品賣給銀行!結果做成借貸風險被大幅低估和金融市場錢滾錢之下槓桿太多,一爆!海嘯一場……
今日P2P借貸其實就等同當日還款能力較低的 sub-prime,貸款本來是無問題的,因為有高息補償風險,一個願打一個願捱。P2P借貸還可以如其他的共享經濟般,將資源從過剩的一方,流向缺少的一方。不過,審批這些借貸肯定無銀行受監管般嚴緊,而且在這個無王管的灰色地帶有錢就可以開間P2P借貸。現在這個低息環境中,當然大把人有閒錢,他們願意冒多少少險,以P2P的方法借錢出去,換取高一點的利息收入,激進的甚至乎自己借平錢再在P2P市場高息借出。規模小的時候還可以,但當越來越多人參與這個遊戲,大家為搶生意自然就越來越進取,又無監管,膨脹迅速,個泡沫越吹越大;再加上現在又聽到有人將這些P2P貸款如當年的 sub-prime 般打包成「CDO」,再這樣下去歷史就只會又再重複,只是出事的產品換了臉。
你可能話,P2P 這些「細數」又怎能與跟銀行借錢買樓的「大數」比?要爆都大極有限啦。以這個邏輯推說,Facebook 的市值(3410.86億美元)又怎可能大過任何一間美國大銀行呢? Peer-to-peer 的網絡效應實在不容忽視,再加上了人為的槓桿後就更危險。
至於幾時會爆?看過電影《孤注一擲》(The Big Short) 的人應該明白到,看對了方向但捕捉錯了時間可以是非常痛苦的。我當然估不到未來會怎樣,不過內地已經傳來零星P2P平台出事的新聞,加上 Lending Club 這次事件展示出危機的冰山一角。早爆的,就如 bitcoin 般曇花一現;越遲爆個煲越大,要去到金融海嘯般的規模可能有點誇張,不過爆起來都可以好大鑊!我不是說要杜絕P2P借貸,不過在有有效監管之前,地球很危險,你快點回火星吧!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