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加變乘的創新思維 (廖錦興博士)
科技驅動世界日新月異,人類既受惠於此,亦面對它帶來的挑戰。汽車自動駕駛、全方位物聯網、智能便利商店等各種提升及改善城市效率的業務,快將覆蓋全球每一角落。值得一提,智能機械人在新冠疫情期間廣泛應用於防疫抗疫和日常生活中,使人工智能比過往更活躍於人們的視野。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的報告預測,由於智能自動化系統興起,2030年將有3.75億工人面臨轉職或需學習新技能。然而,報告強調有工種消失亦有新的出現,但毫無疑問,我們下一代的技能必須配合時代步伐,才能迎合前沿科技改變下的世界。
在人工智能和超自動化技術的科技趨勢下,顯而易見,大部分低技術和低知識工種存在被取代或淘汰的風險。在新型職業出現前,能夠運用知識及實現目標的技能將擁有最大的存在價值。
為了與時俱進,新世代裝備「未來技能」(Future Skills)將不可或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報告提出3種技能的具體定義:
1. 認知及後設認知(逆向思維、創意思考、自律和自學能力);
2. 社交和情感技能(思考、感覺行為模式、關係建立、同理心、責任感);
3. 實體及實用技能(運用新科技能力、編程、數據科學)。
有關未來技能的討論,大底都是以涉及個性化決策、創新創意及想像力和同理心為方向。因此綜觀各方看法都應以教育為基礎,培養出新生代具靈活、進取、堅毅的特質。
筆者認為,德國巴登符騰堡州立大學教育科學家和教授Ulf-Daniel Ehlers在2020年出版的Future Skills – The future of learning and higher education一書中的見解,亦可以給予新世代作為參考。
在該書中,Ehlers教授表示未來技能源自於知識,而學習模式必須轉變,更加着重跨學科和貼近現實的應用,應設計更多元化的教學模式。目前,Ehlers教授的大部分學科更由學習者主導,甚至採用更多非正式性學習,跳出既定課程規範的框架,建立個人化的學習環境。
Ehlers教授提出,除現時的多學科組合,也要加入科際整合及跨學科研究。簡而言之,教學模式的公式即把數學上的「〸(加)」變為「×(乘)」,就是讓知識更能達致融會貫通,軟技能作為硬通貨。Ehlers教育理念具前瞻性,用創新教學思維推動未來技能,筆者高度推薦給大家閱讀。
更多廖錦興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