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無現金社會(三):非洲的灰色經濟奇蹟 (沈旭暉)

By on May 10, 2019

本文作者沈旭暉為《信報》主筆(國際),為《信報》撰寫專欄「平行時空」,此為節錄版本,原文請按此。

津巴布韋2016年發行債券貨幣,與美元等價,才結束一場通脹鬧劇。(新華社資料圖片)

津巴布韋2016年發行債券貨幣,與美元等價,才結束一場通脹鬧劇。(新華社資料圖片)

昨天談及美國、德國等對無現金社會的抗拒;而在非洲,無現金社會的發展,則遠比在歐美流行,不過這也是國情使然。

例如非洲內陸國家津巴布韋,通脹曾經高達79600000000%,令鈔票變成廢紙,不少地方重回以物易物,津巴布韋人從此不再信任銀行和鈔票。雖然最終還是通過美元結算,解決了一場多年的鬧劇,但與此同時,電子支付也開始在津巴布韋流行起來,甚至發展到基督教會的十一奉獻也用電子支付,在網絡被引為奇談。

電子支付與難民治理有關

3月時,筆者造訪的非洲索馬利蘭,因為其「獨立」身份不被國際社會承認,自己發行的貨幣毫無公信力,通貨膨脹嚴重得好比津巴布韋,買一塊麵包就要用手推車推一塊塊磚頭狀的鈔票付賬,結果電子支付又是十分普及,民眾生活水平雖然落後,卻率先進入了無現金狀態。

電子支付在非洲流行的另一原因,則與難民治理息息相關。烏干達金融從業員及律師Jacqueline Musiitwa提倡,透過區塊鏈、生物特徵認證等技術,聯合國或金融機構可以向沒有身份的難民提供金融服務,這對為數眾多的非洲難民來說,一舉數得。

在2016年5月,在津巴布韋首都哈拉雷市中心,大批民眾在銀行門口排隊取美元現金。 (新華社資料圖片)

在2016年5月,在津巴布韋首都哈拉雷市中心,大批民眾在銀行門口排隊取美元現金。 (新華社資料圖片)

Musiitwa認為,有一個銀行戶口能夠使用金融服務,就可以幫助難民融入另一個社會,所以在非洲普及電子支付,也有其社會功能。從這個角度來看,電子錢包製造的數碼足印,在一些人眼中可能造成私隱問題,但在急需身份的難民身上,卻可能難能可貴。

不少非洲國家受惠於電子支付系統的普及,迎來了急速發展的小陽春,去年已經有超過400間盈利超過10億美元的非洲公司出現,這是身在遠方的我們難以想像的。

中國以外,印度是另一個擁抱電子支付和無現金化的大國。強人莫迪上任以來,在全國建立了很多無現金試點城市,除了經濟、社會原因,他也希望加強中央政府對地方經濟的掌控,減少依賴現金的黑市/灰色經濟,動機與年前一夜之間推動的盧布改革相類。

此外,不少印度人至今不習慣到銀行,背後涉及文化、地理、男女平權等因素,對他們而言,足不出戶在手機上處理,有更多的誘因。無論動機如何,印度的電子支付催生了大量商機,「印度支付寶」Paytm大行其道之餘,也獲中國的「真.阿里巴巴」入股合流,平民融資集資的能力大增,民間興起創科熱潮,政府在背後自然也在掌握大數據,不過批評的聲音很有限。

「印度支付寶」Paytm大行其道之餘,也獲中國的「真.阿里巴巴」入股合流,平民融資集資的能力大增,民間興起創科熱潮。(網上圖片)

「印度支付寶」Paytm大行其道之餘,也獲中國的「真.阿里巴巴」入股合流,平民融資集資的能力大增,民間興起創科熱潮。(網上圖片)

鈔票未來只餘收藏功能

由此可見,無現金化的願景在區塊鏈、電子技術不斷進步之下,始終是大勢所趨。但實際推行的步伐,還是因應國情不同而有異,以全球的現況大體歸納,金融較不發達的地區,往往更有動機發展。較先摸着石頭過河的,不是小國寡民的發達經濟體,就是中國、印度這類人口龐大,在大數據年代有「人口紅利」的數字型大國。

二十一世紀的電子秩序,只會一反常態,變成由亞洲、非洲輸出到歐美。雖然這不一定涉及何謂先進、何謂落後的討論,但畢竟後發制於人,現金和郵票一樣,在未來只剩下收藏功能,這樣的日子,恐怕指日可待。

(編者按:沈旭暉著作《平行時空2 – 解構本土主義崛起的世界》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0510_P18

其他沈旭暉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