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初創教路進軍海外 (MemePR顏昭輝)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StartupBeat創科鬥室」
香港百物騰貴,加上人才難求,對創業構成阻力。在港成長的MemePR創辦人顏昭輝,早年有見台灣創科氛圍濃厚,當地不乏科技精英,加上政府推動,於是把核心業務移師當地,建立人工智能行銷平台,為中小企提供公關及營銷服務。《信報》StartupBeat請他分享在台營商經驗,並探討台灣及東南亞的創業生態圈。
主持:尹思哲 《信報》科技編輯
嘉賓:顏昭輝 MemePR創辦人
尹:得知你本為港人,現任創業顧問,當初為何有志到台灣?可否簡介其產品及服務?
顏:MemePR於2016年在港創立,當時本地初創氣氛淡薄、租金昂貴,科技人才亦難求。本港以金融業享譽國際,台灣則以科技起家,雲集各地科技人才。以招聘工程師為例,同一星期內,在港只能收到兩份履歷;在台竟有20份,當中不乏心儀人選。對於處早期階段的初創,台灣創業成本較低,有助拉長戰線,吸引我們赴台發展。
MemePR專注以AI聊天機械人技術,在網上自動分析客戶需求,協助中小企跨境推廣媒體品牌。現時業務與合作夥伴遍及兩岸三地、東南亞等,致力為企業處理合約、現金流及聘請人手等問題。
稅制暫非首要考慮
尹:港台兩地文化有何差異?港人往境外創業,有什麼地方須注意?
顏:在語言溝通方面,台灣人普遍習慣跟港人溝通,甚至聽懂「港式普通話」;而兩地皆用繁體字書寫,溝通問題不大,反而我需要適應台灣文化,例如,在台灣成立公司,須辦理許多手續。當地要嚴格執行「標準作業程序」(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 SOP), 以確保每個步驟準確無誤。慣於港式節奏的我,一時間未能適應。
若港人有意往海外創業,我建議先考慮公司在現階段是否適合進軍有關市場,以及當地有否資助補貼計劃,配合公司的業務發展。舉例,台灣人樂於嘗試新事物,政府又願意資助初創,讓初創在成長戰線上具備推動力。
除了以上因素,我亦會看當地是否適合生活。以台灣為例,當地人較和善,住房、環境及娛樂等生活條件佳,我也樂在其中。在創業初期,稅制並非我們首要考慮,待公司發展成熟後,才會納入考慮範圍。
現時本港創科生態環境已有所改善,國家主席習近平更把創科納入國家重點發展項目。今天港人到海外創業選擇也較多,本港亦可作為國際樞紐,以銜接周邊地區,相對有較大市場。至於選擇何地發展,則視乎行業性質。
星馬泰推補貼引外資
尹:你在中港台及東南亞均有業務合作夥伴,各地政府如何支持初創?
顏:就台灣而言,當地市政府發揮帶頭作用,預留一定比例標案給新創公司,並提供資金支持,當地私人企業亦響應社會政策。
新加坡視科技發展為國策,如政府宣布未來5年推動某幾項產業,當局以至私人企業均鼎力支持。較早前,新加坡科技部邀請我們落戶,並提供不錯的條件,例如5萬新加坡元(約29萬港元)啟動資金;就連我們要見哪位高官、企業高層,他們都能安排。然而,初創必須符合當地政府的重點策略項目,否則無法受惠。
至於馬來西亞及泰國,政策上對外資公司較開放,對初創補貼不少,甚或比當地企業還要多。去年5月,我到泰國參與科技展覽,不論企業孵化、基金方案等,他們均積極為初創配對,相當渴望引入外國資源。即使只有10人的外資公司,他們亦會視為上賓。
企業往外地走出去,不外乎尋找融資或拓展機會,上述政府對企業的開放態度,讓初創業務發展更為順利。雖然提供良好的配套,但當地政府亦有聰明策略,例如馬來西亞政府規定外資公司必須以大馬國民為當地法人,以保障自身利益。
尹:現時力推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對初創發展有何優勢?
顏:香港創科市場較小,過往本地的中小企須以較高價錢招攬人才。如今在大灣區政策下,業務能快速延伸至深圳以至華南地區上億人口,日後可享較佳的人才庫。早前我曾到北京考察,亦曾與深圳企業交流,得知他們仍視本港為外資企業。我認為,港府及創業組織等,若致力促進中港兩地交流,相信有關優惠政策亦會隨之增加。
註:以上嘉賓訪問均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編者按:尹思哲著作《初創起義》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延伸閱讀:
港聊天機械人攻中小企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