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工作空間未來發展 (黃岳永)
過去兩周筆者都在分析共享辦公室WeWork的IPO「死因」,除了因為市場內不再有廉價資本供應外,欠缺公司管治及權力制衡都是其失敗理由。這些問題其實並不限於WeWork,也普遍見於一眾科技初創公司。筆者相信,WeWork在IPO上的滑鐵盧僅僅是一個開始,未來一段時間,科技公司透過IPO籌集資金會愈見艱難。
其實不只美國,香港以至區內的共享工作空間亦愈見式微。簡單一點來說,共享工作室其實即是把辦公室以「劏房Mode」出租予小型公司/個人的一門生意,因為入門門檻低、經營簡單及回報幾近確定三大優點,甫提出便吸引不少投資者「創業」做二房東。通常十來個人「夾錢」,再找一兩人做日常營運,便可以正式開門做生意。
在經濟上升周期,市場資金充裕,人們為尋找發展機遇而持續有新企業創立,共享工作空間自然客似雲來。然而,當經濟陷入衰退周期,數以萬計的中小企及初創企業便可能相繼縮減規模或被市場淘汰,依賴租金收益的「二房東」則面對現金流危機,愈來愈多被迫退場。
相對之下,從投資者軟銀(Softbank)手上取得大量資金的WeWork,同樣是二房東,它可以有截然不同的經營方式:良好的設計、國際品牌、購置頂級寫字樓,一切行動均給予投資者前景一片向好的感覺,有一段時間,WeWork幾乎成為樓價的指標,每當有消息指WeWork打算投資當地物業,該地樓價便馬上應聲而起,進而打造公司良好的商譽。
由於WeWork一開始便擁有大量現金,加上具有實物投資資產,理論上毋須超高估值,IPO亦應該可以一帆風順。但就如「股神」畢非德的一句名言:「潮退後便知誰沒穿泳褲」,當廉價資金步向終結,公司實力便無所遁形, WeWork的無紀律、缺乏公司管治等等弱點也暴露出來。
可能有人誤會筆者不認同WeWork的業務模式,其實剛剛相反,筆者相信未來辦公室仍會朝着共享工作空間方向發展。它們會以鼓勵合作的開放式設計為主,整個工作空間本身便是一項服務,可覆蓋多種不同行業,由中小型企業到設計師和律師等專業人士,以及生活中需要的日託和診所,甚至咖啡店與小食店等,應有盡有。
未來的辦公室應該以短期租賃為主,租戶可隨時因應業務情況擴展或收縮,毋須家具及裝修,隨時拿起一部手提電腦便可即時「開工大吉」。這種具備靈活與彈性等特點的營運模式,除協助創業者更容易行出第一步,亦有利大公司在市場尋找合作夥伴,對整個市場長遠發展也更加有利。
更多黃岳永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