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人工智能與醫療創新 (廖錦興博士)

By on May 27, 2021

本文作者廖錦興博士,為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當然顧問,為《信報》撰寫專欄「科網人語」。

高速發展的科技有時叫人發抖,尤其是人工智能和先進的機械人,引發科技恐懼現象。(新華社資料圖片)

高速發展的科技有時叫人發抖,尤其是人工智能和先進的機械人,引發科技恐懼現象。(新華社資料圖片)

科技發展一日千里,是人類使它不斷進步,還是前沿科技的引力推動着人類不斷走向科技黑洞?高速發展的科技有時叫人發抖,尤其是人工智能(AI)和先進的機械人,引發科技恐懼(Technophobia)現象。

AI在醫療保健行業正在高速發展,隨着5G技術突破,增強實時作業能力,目前異地手術的技術已進入臨床測試階段。然而,AI發展有別於電子消費品或汽車製造業的康莊大道,這種先進科技在醫療保健卻遇到頗大挑戰,因為在短中期內病人願意把生命交託給AI系統的可能性不大。

目前,AI在醫療系統仍處於輔助角色階段,例如協助醫生處理和分析數據及相關資料,惟事實上大多數醫生都不習慣與人工智能機械人一起工作,若人工智能機械人提供了與他們觀點一致的治療方法,醫生們會感覺不到它們的價值,而且建議沒有改變實際處理方式,因此醫生們認為這只是一台超級電腦和資料儲存器,只能告訴他們已知道的東西。相反,如果人工智能機械人提出了與醫生意見相反的建議,醫生通常會產生疑問,認為機械人斷症不全面,只是按症狀的表面資料作出判斷,而欠缺人性化的考慮。總的來說,不論是怕被AI取代還是出現科技恐懼現象,專業醫生對人工智能機械人都會抱持不信任和懷疑的態度,也因此會忽略AI提出的不尋常建議,並堅持自己的專業判斷。

誠然,人工智能機械人取代醫生為癌症病人診斷和提供治療方案,實屬言之過早。(新華社資料圖片)

誠然,人工智能機械人取代醫生為癌症病人診斷和提供治療方案,實屬言之過早。(新華社資料圖片)

美國IBM集團旗下沃森健康(IBM Watson Health)是一家標杆性的AI科技企業,其主要業務是利用AI幫助醫生診斷和治療癌症。早於2011年,當沃森健康的人工智能在深度學習方面還未站穩腳步時,已經在美國最受歡迎的智力競猜電視節目《危險邊緣》(Jeopardy!)中亮相,並擊敗了其他兩位精英人類選手,一炮而紅。在2013年至2018年的5年間,沃森健康經過不斷進化和更新,由研究聚焦於腫瘤治療至透過收購醫療領域數據驅動型公司,嘗試治療更多複雜的癌症,但沃森健康的鴻圖大計並不如意,在業務拓展時遇到挫折,短期內看不到盈利,本年初更傳出IBM正考慮將其出售的消息。

誠然,人工智能機械人取代醫生為癌症病人診斷和提供治療方案,實屬言之過早,但為醫療系統提供服務,如分流或進行資料分析及處理,實在可取。據資料顯示,2016年美國全國醫院接待超過3500萬名住院病人,當中包括不同的疾病,但對於非緊急性的求診,從到達醫院至獲得醫生診斷可能要耗上半天。由於大部分醫療需求都不能獲得合理分流,加上公立醫院的收費遠低於私家醫院,因此令公立醫院不勝負荷,當新冠疫情在社區爆發時,醫院擠滿等待就醫的病人,也引發公共衞生和疫情擴散等問題,在這些應用上,AI應該可以充分發揮作用。

人工智能機械人為醫療系統提供服務,如分流或進行資料分析及處理,實在可取。(中新社)

人工智能機械人為醫療系統提供服務,如分流或進行資料分析及處理,實在可取。(中新社資料圖片)

更多廖錦興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