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互聯網金融需要怎樣的人才(安克強)

By on May 20, 2015

本文作者安克強為香港中國金融協會理事,為《信報》撰寫專欄「金融協會」

能玩轉銀行和互聯網兩個行業的商業邏輯,並實現融會貫通、有機統一的人,才算得上是互聯網金融人才。(資料圖片)

能玩轉銀行和互聯網兩個行業的商業邏輯,並實現融會貫通、有機統一的人,才算得上是互聯網金融人才。(資料圖片)

2015年伊始,一位曾是多年前筆者在外資投行工作時的高管,欣然地告訴我,他將加入一家總部在內地的互聯網金融企業,成為公司CEO,筆者的心情既驚訝又好奇。是怎樣一股驅動力使得一位在香港金融界打滾多年的從業者,毅然放下外表光鮮的職位,轉身投入一個充滿諸多不確定性的新興行業呢?通過進一步的深入對話和對他所從事行業的理解,我管中窺豹的認識到,在這場來自內地的互聯網金融潮流中,跨界行業中所需要的人才特質。

其實早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在美國就出現了華爾街金融精英流向矽谷科技創業公司的趨勢,名校商學院學生投身互聯網科技領域比例超過傳統金融行業,這是發達國家行業此消彼長,行業周期更替的一個直接反映。而在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的興起,涉及的是原先兩個行業之間的跨界和融合,表現出的業態和對從業人員的影響更為深遠,且具中國的時代特徵。

知識儲備的跨界融通

首先,內地互聯網金融的出現,始於一批優秀的互聯網龍頭企業(如阿里巴巴、騰訊等),以主動創新,逐步破除障礙,用互聯網思維去實現更好的客戶體驗。互聯網企業不斷跑馬圈地,輸出客戶基礎,用快速迭代的方式,把金融服務業中的客戶舒適程度提升到了新的層次。不過,互聯網金融迄今為止並沒有替代原先的傳統金融業,原因在於其並沒有創造出新的功能,更多的是傳統金融的延伸和完善。

反觀傳統金融機構,與其被動的貢獻出自己的領地,不如先發制人,主動轉入互聯網金融平台的競爭,搶在行業成熟融合之前,鞏固客戶的黏度和實現自身改造。因此,對於想從一個行業進入另一個行業的從業人員來看,在跨界前的行業內知識儲備仍是有價值的。這裏不是用一種知識去替代另一種知識,而是用一端知識去充實另一端,能玩轉兩個行業的商業邏輯,並實現融會貫通、有機統一的人,才算得上是互聯網金融人才。

對互聯網金融從業者的知識儲備在不同層面上是可細分化的,因為不同性質的工作,對人才的經驗和知識有不同的要求。例如負責互聯網金融產品研發的,要有開發互聯網產品經驗,在理解金融本質和原理的同時,能深入發揮客戶體驗的舒適性;信貸審核部門需要對數據挖掘、用戶行為特徵識別等有很強的把握;營運團隊需要有管理電子商務,包括電子支付接口有相關經驗;風控部門要有互聯網企業和金融風險管理知識的人;合規部門能適應不斷變化的互聯網金融相關法規,既能把握好當前的法律邊界,又能與監管有良好的互動。

互聯網金融涉及的領域很多,從第三方支付、網上理財、基金銷售、保險、貸款、社區等不一而足。由於先發制人的效應,當前想做「高大全」統一平台的難度已經很大,但在每個細分行業裏,仍然有很多需求尚待挖掘。如果有解決某個具體問題的能力,同時又有比別人快一步的競爭優勢,那麼就有成功的可能。比如上文提及的那位高管,就是以多年基金公司的管理經驗,構建起一家以股票投資為主題的社交網絡,通過社區和用戶原創內容,目標是成為一家沒有基金管理人的投資管理公司。去實現這樣一個企業,不僅拓寬了金融人才的職業發展道路,也比停留在一成不變的傳統金融行業內更具趣味性和挑戰性。

不同的生存和思維方式

一般來看,互聯網企業和傳統金融企業的生存方式是不同的,甚至是背離的。互聯網行業誕生於自由開放共享的精神世界中,是從傳統領域中解放束縛,不斷迭代,飛速生長,最終爆發的過程。所以互聯網企業進入金融領域,一開始可能就是一個攪局者,一個企圖改寫原有商業規律的顛覆者。馬雲曾說過:「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而「餘額寶」的巨大成功,確實一開始讓很多銀行按捺不住,甚至試圖設防去遏制。不過,隨後市場中看到更多「寶」類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傳統銀行和貨幣基金之間的結合被提高到更優質的體驗水平,最終得益的是投資者用戶。

傳統金融企業是典型的風險厭惡者,如果沒有現實實例去證明一個新業務是可以成功的,絕大多數企業是沒有勇氣去創新,或者說以破壞原有組織形態的方式去革命的。

互聯網企業的思維方式是不斷冒險,不停試錯,錯了再改,改完再優化的過程。優秀的互聯網企業往往充斥着自下而上的草根性。金融企業是與生俱來的風險收益權衡者,強調風險控制,不容閃失。

在中國,大的傳統金融企業往往又與上層建築有着密切關係,更多是依照監管的要求去實施受限制的商業計劃。金融企業還有一個重要的生存基礎是契約精神,也就是維繫行業正常運作的信用體系。每一次金融危機都是起始於信用危機,結束於新信用的注入和再平衡。所以在金融企業看來,如何管理好信用風險是首要任務,關係到存亡。互聯網企業進入金融領域,寄希望於業務量的指數增長,其實是不斷積累風險的過程。一旦風險沒有被覆蓋好,業務模式出現漏洞,就如同累卵之危,可能瞬間回到初始。因此,互聯網金融企業的管理者需要有駕馭和平衡這兩種思維方式的能力,善用兩類人才在不同崗位上的權重,取長補短。

金融行業區別於互聯網行業另一顯著特徵是對客戶的關懷程度是不同的。用手機去淘寶買基金的用戶,和在私人銀行接受銀行家服務的貴賓,所得到的服務體驗是不同的。與互聯網開放共享的精神相對,在金融行業內的客戶是階層化的,愈高的客戶要求更為隱私可靠的關懷,金融的專業性也體現的更為明顯。互聯網金融當前是很難通過互聯網手段去替代這種專業性,這也與金融頂端資源的稀缺性有關。所以互聯網金融企業在建立如何滿足客戶體驗的思維方式中,還有眾多領域待挖掘,必須抱着學習的心態去了解金融的生態圈。

恪守道德準則並無區別

道德風險長期存在於金融行業,在互聯網進入金融的今日,強調其重要性更不為過。例如在內地眾多互聯網P2P交易提供商中,我們看到是良莠不齊和魚龍混雜。試想,通過一筆交易正常只能收取千分之幾的費用,而圈錢後跑路,獲得的收益將百倍於此,那是很容易挑戰從業人員的道德底線。互聯網金融遵守的仍是金融規則,本質上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金融恪守的道德準則是無區別的。這個行業的從業者,一定要有強烈的自律意識,要有所拒。

此外,對於客戶隱私訊息的保護,投資產品的風險盡責披露,投資導向和宣傳的適當性,這些在新生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初期階段的關注程度是普遍不足的。市場的監管往往落後於市場自身發展的速度,更多具備合規意識的金融從業者加入互聯網金融企業,是對行業良性發展的重要支撐。

最後,心態是另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畢竟互聯網金融對於原先從兩個行業中過來的人還是很新的領域,既要能用空杯的心態去接受新的業務出發點,又能跳出原有固化的模式,從差異中探索出新機會。

所謂人才的綜合素質,包括學習能力、分析能力、應變能力等,最重要的是對知識無止盡的追求和不斷完善自我的要求。對於愈來愈多的香港優秀金融從業人員放棄了優越舒適的「高大上」工作環境,投入內地艱苦創業之中,從不確定的創業中獲得確定的人生方向,我深深敬佩。同時相信香港和內地市場的進一步融合,將為金融從業人員提供更好的職業前景。

更多「金融協會」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