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升呢迎AI挑戰 人機合一防智能叛變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StartupBeat 創科鬥室」
特斯拉(Tesla)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旗下初創公司Neuralink據報正研究把人腦與電腦結合,以提升人類智商與記憶力。《信報》StartupBeat今期請來城市大學電腦科學系副教授陳漢偉博士,以及光子網絡數據中心行政總裁馮德聰,一起探討「人機合一」的趨勢。
主持:尹思哲 《信報》科技編輯
嘉賓:陳漢偉博士 城市大學電腦科學系副教授
馮德聰 光子網絡數據中心行政總裁
尹:人工智能與大腦結合經常出現在電影情節裏,為何大家仍對有關報道感到雀躍?
馮:我也對此覺得很興奮,中國有句說話:「人力有時而窮」。我身邊一位友人常說,自己終日拿着電腦及電話,記憶退化到像金魚般,只記得3分鐘內的事情,什麼也要靠電話去記錄。我很記得這句話,因為自己也是這樣。當馬斯克提出此想法,就使我覺得很有希望。
不過,馬斯克之前也說過,害怕人工智能(AI)有一天會叛變。現在他的舉措,有點打倒昨天的我。他是否打算把手機安裝在人類的腦袋中,方便搜尋資料?
科技奇點快將出現
尹:馬斯克曾表示人工智能發展一日千里,人類未來將可能被AI取代,因此要急起直追。他提出人機合一,提升人腦效能,其實他在擔心什麼?
陳:現在電腦愈來愈細小,軟件愈來愈聰明。不少科學家覺得30年內會出現「科技奇點」(Technological Singularity),屆時人工智能系統的能力將超越人類千千萬萬倍,那麼人類將會遭到什麼對待呢?這是個大問題。
尹:如果人腦與電腦結合,我們會多了什麼功能?未來發展又會如何?
陳:若人工智能有一天超越人類智慧許多倍,有些人或許擔心它會控制人類。因此馬斯克就提出以「神經織網」(neural lace)技術,使人腦與電腦合而為一,當人工智能愈來愈聰明時,人腦也跟着變得聰明。哈佛大學教授Charles Lieber也研發「神經織網」相關技術,把一個細小的網形物體,透過打針注射到人腦中,該物體便會自動擴張,跟腦細胞結合,藉此感測大腦訊號。馬斯克創立的公司或從這方面研究着手。
AI創造力不如人腦
馮:電腦擁有的運算及記憶能力遠超人腦,但人腦的創新能力遠高於電腦。或者馬斯克覺得,人類也需要進化,結合雙方的優點,把人腦的創造力及電腦的記憶力,置於同一個載體內。不如想像一下,現在我們以手機搜尋資料,將來人機結合,或可以在腦內直接搜尋訊息,這就爽快得多。例如我要尋找巴士途經的車站,腦裏即自動浮現車站的影像。
我相信人機結合是未來方向,現在社會講求分工合作,只是未來加入的不是人類而已。人工智能今天只應用於重複性的工作,將來肯定不止如此,現在投資銀行也要聘請數學家編寫演算法,讓電腦處理投資交易,這是大趨勢。
陳:人工智能是一種編程技巧,可以用來做不同事情。至於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技術,亦屬於人工智能的範疇,可以辨識聲音及圖像,Google人工智能圍棋程式AlphaGo便是一例。
尹:人工智能可能威脅人類飯碗,這是否一個冒險的誘因,讓人類嘗試人機結合?
陳:人類與電腦結合,一直都在發生。今天每人都擁有手機及電腦,而且全天候跟身,好像兩者已接通。又例如人們會戴Fitbit這類智能手錶,感測心跳和血壓。相信馬斯克希望更直接讓人類更快獲取想要的資料,毋須再用手指或說話控制裝置。
思想控制備受爭議
馮:未來如果我們變成半人半機械,那我們腦內的紀錄可否作為法庭證供?這是其中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如果把Google系統接駁到人腦,我會有點害怕,屆時是否會賣廣告?例如我想搜尋附近的食肆時,Google可能推介最貴的餐廳,並排列在最高的位置。這是把手機畫面上的情況,搬到腦袋內發生,我的意志或受到影響。屆時不是科技改變世界,而是Google控制人類大腦。
尹:剛才我們討論上傳資訊,但如要下載人腦記憶,技術上是否可行?
陳:我們每天在社交媒體發布的生活點滴,例如當下的想法、吃過的東西,某程度也是把自己的思想,備份儲存到雲端。馬斯克建議的人機結合,未來或可更快下載人腦思想,直接傳送至雲端保存。
註:以上嘉賓訪問均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完整訪問視頻,請上http://startupbeat.hkej.com/觀看。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北都發揮智慧城市優勢(鄧淑明博士)
拙作《智慧城市5.0》剛剛出版,探討如何在城市發展與大自然保育之間取得平衡。封面相片位置是北部都會區(下稱「北都」)內的蠔殼圍魚塘,《信報》負責製作的同事好意提醒,指這片濕地可能不久便會面目全非,言下之意是應該換一個歷久常新的圖片。我卻認為這個封面紀錄了北都的現存面貌,很有歷史意義,可以和未來建成的北都做對比。同事更笑言假如他朝這片華南重要的濕地完全變樣,黑臉琵鷺不再來,我們至少也可從這些相片中緬懷一下。
- Posted December 5, 2023
- 0
-
城大新天線加強6G保安
全球推進研究第六代無線通訊系統(6G),香港城市大學電子工程學講座教授陳志豪(左)領導團隊,研發出嶄新的通用超表面天線(UMA),能通過軟件控制,個別或同時調控電磁輻射的波幅、相位、頻率、極化及方向,大有潛力為6G作出多項應用,而其固有的方向調製特性,可加強保安及私隱。
- Posted December 5, 2023
- 0
-
互動音樂治療長者 理大程式奪創新獎
「CES創新獎」是國際消費電子展(CES)的代表獎項,每年會透過評估產品的工程質量、美學和設計、實用價值、獨特性及對生活質素的影響,選出得獎者。香港理工大學昨宣布,其護理學院副教授張詩琪帶領的研發項目「長者的音樂律動互動智能程式」,於CES 2024創新獎「無障礙與老齡科技」類別榮獲獎項。
- Posted December 5, 2023
- 0
-
微軟Copilot明年支援繁中 企業版AI開放港公司使用
隨着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普及,本地企業正引進自動化技術,以提升員工效率及節省時間。Microsoft(微軟)香港自上月起,向本地企業客戶推出Copilot for Microsoft 365服務,國泰(00293)和港鐵(00066)透過優先體驗計劃(Early Access Program),成為市場首批應用新科技的企業之一。
- Posted December 5, 2023
- 0
-
安卓手機安全性問題 (方保僑)
早前有詐騙專頁,訛稱有狗肉出售,誘騙市民非透過官方應用程式平台,利用互聯網連結安裝第三方的Android(安卓)手機軟件,最終導致有市民的手機遭受黑客入侵,繼而透過網上銀行程式盜取款項。Android手機是否較iOS手機存在更高安全風險?
- Posted December 4, 2023
- 0
-
旗下產品夥男團結合AR推廣
回顧無人機、衞星電話等應用經驗時,不難發現一項嶄新技術,往往最先被企業、軍方採用,然後才慢慢走進民間視野。林國誠強調,5G技術具備高速、低延誤、支援更多設備等特點,但如何藉此衍生更多實際應用,提升普羅大眾的認知,亦是一門學問。
- Posted December 4, 2023
- 0
-
國慶煙花首用5.5G直播 香港電訊以8無人機多角度拍攝
疫情復常後首個「十一國慶」煙花匯演,除了親臨現場感受節日氣氛,不少市民亦透過直播觀看。這場盛事背後的技術供應商,正是香港電訊。該公司個人業務行政總裁林國誠直言,綜觀亞洲,這是首次利用5.5G網絡技術支援直播。他希望能透過這次機會,說好香港5G故事,「讓港人知道,本港的5G在世界上已處於領先水平。」
- Posted December 4, 2023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