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創意耕耘方法 (黃岳永)
創意需要耕耘,但以什麼方法來耕種,也是一門學問。古人以犁、耖、鋤、鍬耕作,近代已有除草機及收割機等小型及大型機器,現今更將自動系統及人工智能(AI)應用在耕作之上。就如農業耕作要與時並進,創意培育亦是一樣,當AI已成為日常生活一部分,各種實現創意的先進工具,除了有助掌握和培育靈感,也可令日常日活更有效率和趣味。
先說靈感捕捉,現時手執一部(甚至兩部)手提電話,配合電子筆記和不同應用程式,很容易便可以將自己感興趣的意念收集保存,還可利用Digital Whiteboard及人工通用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AGI),還原及規劃整個創意發展歷程,具體審視哪些想法具備發展潛力,可以作為未來創新的基礎,並能夠隨着時間推移的成長和發展。
選定項目便要進行「育種」,簡而言之就是「試錯」。試錯時會進行反覆推論和運算,將想法檢驗、完善和發展,看看能否成為心目中的「植物」,這時便可以試試以VR(虛擬實境)和AR(增強實境)技術,將複雜的創意視覺化,或模擬其在現實世界的影響。這個增強理解、演示和協作過程,就像在種植前已預定花園布局一樣。
「大頭蝦」或怕自己未能客觀分析的人,也可利用科技協助。市場上有不同的項目管理軟件,方便用戶定期審查並跟蹤意念發展狀況。期間還可以使用分析工具來衡量進展情況,並根據需要調整策略。還能透過AI 和大數據,幫助分析趨勢、預測結果,並為創意提供個性化建議,一如改進「植物」的生長環境,令其可以蓬勃成長。
在找尋或培育創意之時,「Google it」可謂指定動作。互聯網提供了豐富的知識、不同的觀點和資源,可以豐富創意培養過程。其實除了搜尋有用資料外,還可以利用社交媒體、論壇和其他合作平台,建立一個支援和回饋創意的生態系統,讓靈感意念百花齊放。
不同靈感如同不同種子,有不同的種植時間。有些想法迅速開花結果,甚至成為日常使用的工具,為創作者及人們帶來實在的好處;但也有些種子需要更多耐心和時間,甚至要「天時地利人和」才能發芽生長。然而,它們對生態系統的最終貢獻,可能極為巨大,值得花上心機精神好好培育。
耕種不一定有收成,但付出多了,豐收機會便更大。接受失敗並從中汲取經驗教訓,對園藝和創新都至關重要。過程中的學習、適應、檢討,都是寶貴的一課,成為下一次培育的泥土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