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初創求融資 要削估值懂妥協 環境從未如此艱難 應外闖拓市場(數碼港投資者網絡策劃小組 冼漢迪)

By on November 3, 2023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EJ Tech 創科鬥室

3年疫情過後,社會已復常,惟本港投資環境仍然存在挑戰。初創融資陷入艱難時期,政府及各孵化器加大支援力度,或有助填補市場不足。今次請來數碼港投資者網絡策劃小組主席冼漢迪,探討本港創投生態圈現況及未來發展,並就現時最新政策分享見解。

主持:(周)周泳彤 《信報》科技記者

嘉賓:(冼)冼漢迪 數碼港投資者網絡策劃小組主席

周:請分享香港創投環境現狀。

冼:疫情過後,相信大部分企業都五勞七傷,資本亦會「睇餸食飯」,加上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現時整體投資環境可說比過往任何時候都要艱難。香港初創多依靠本地投資,金額始終有限,這亦是我多次倡議中港資金互相過河的原因。

資本疫後「睇餸食飯」,企業面對融資困難,或要作適當妥協。(YouTube影片擷圖)

人民幣現時並非全面流通,內地資金要過河,仍有外滙管制。我認為,內資若能進入香港市場,是雙贏之舉,技術上如何運作,還需兩地政府及專家尋找方法。

中港資金互相過河可雙贏

經歷3年疫情,大部分業務都出現下滑,若估值還處高位,投資者們自然不願入手。有見及此,企業必要時應該接受估值削減(Down Round)。估值削減並非世界末日,在目前市場環境下可以說是常態。如能成功融資,對急需資金的企業來說,已是一種鼓勵;獲得更高估值固然很好,若不能,亦應根據實際需求,作出適當妥協。

我身為投資人,同時亦管理數碼港的投資項目,透過自身經驗,不少企業都正在對接自己的「伯樂」。香港優勢之一是創意不斷,這亦是核心競爭力所在,不可埋沒。我想強調的是,本地市場實在是太細,企業一定要衝出去。

周:時至今日,哪類型初創較受青睞?對於初出茅廬的初創較難獲得投資,你有何意見?

冼:以數碼港為例,近期的風口無非是金融科技、智慧生活、數碼娛樂及Web3。綜觀香港,生物科技及AI(人工智能)亦是風口位,上述行業符合香港人才分布。

數碼港近期的風口,無非是金融科技、智慧生活、數碼娛樂及Web3。(政府新聞處圖片)

若談及內地市場,可以從國家「十四五」規劃找到答案。舉例,受雙碳政策影響,綠色能源行業近年發展迅速。從事這些行業的港企若開拓內地市場,或可從中發掘商機。企業既要認清自身優勢,亦要觀察目標市場的需求,避免空有前衞想法,卻找不到對應市場的尷尬局面。

經濟低迷時期,資金一定聚焦在明星企業,這很大程度是為了避險,屬正常現象。我個人很希望打破這現象,當經濟環境常態化,便會逐漸退卻。

政府兩舉措提供新動力

周:請談談對「產學研1+計劃」及「新型工業加速計劃」的看法。

冼:我認為,「產學研1+計劃」提出每個項目最高資助上限一億元,符合現時整體環境。在計劃實行過程中,可以進一步探討資助金額,從而更為符合市場需求。至於箇中風險,各大學的項目交由同行、商界及委員會等評審前,首先要經過內部篩選。我相信大學自身有一定判斷力,因為該計劃某程度上是大學之間的競賽,相信大家都會交出最好的作品。

冼漢迪認為,本港基礎科研能力很強,需要把論文轉為實際應用。(周泳彤攝)

今年《施政報告》還提出「新型工業加速計劃」,當中涉及100億元資金。在現時較弱的經濟環境下,政府投入大量資金,才有機會提振市場活力,不少國家或地區政府都曾經採取類似做法。此外,該計劃專注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先進製造與新能源科技等行業,亦是尋求新出路、發展新領域的表現。

以上兩項計劃都是全新推出,沒有舊例可循。就好像新藥一樣,要透過臨床試驗,方能知其成效。香港基礎科研能力很強,現時最需要的是創新,要把優秀論文轉化為實際應用。希望未來幾年本地科研成果及優秀產品能夠有爆炸性增長,為香港帶來更多稅收及就業機會。

註:以上嘉賓訪問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