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不只空間 應互通創意 WeWork擴張過度 破產惹反思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EJ Tech 創科鬥室」
全球共享工作間品牌WeWork上周向美國新澤西聯邦法院申請破產保護,消息驚動全球。該企曾經以470億美元(約3666億港元)估值,成為全美國身價最高的初創企業,如今卻負債近190億美元(約1482億港元),破產收場。事件令過去數年在各國大城市遍地開花的共享工作間,甚至整個共享經濟生態的發展前景,再一次受到外界關注。
共享經濟概念在十多年前興起,此後很多出租項目都以「共享」名義配合科技元素重新包裝,其中之一便是共享工作間。香港在內的全球不同城市,過去10年湧現大量共享工作間,但各營運商的擴張速度無一及得上WeWork。
用科技包裝 實如商廈劏房
根據WeWork網站,該公司進佔全球119個城市,已開放和即將推出的辦公地點有658個。研究共享經濟的本港學者、香港明愛專上學院湯羅鳳賢社會科學院兼職講師黎家偉受訪時指出,WeWork不惜工本在不同大城市的心臟地帶插旗,是想「寧願犧牲自己,都要令(共享工作間)市場有咁大得咁大」。
WeWork母公司The We Company於2019年首次申請上市(後來撤回申請),根據當時的招股書資料,WeWork跟大業主簽訂的租約平均長達15年,承諾支付的租金高達數百億美元。黎家偉直言,WeWork透過不斷擴張市場及客源,希望租金收入足夠彌補龐大開支,可惜事與願違,過去全靠科技和新經濟概念來包裝,吸引投資者不斷注入資金,其實「業務跟科技無直接關係,難聽點說,是劏房的共享工作間版本」。
模式易複製 遺忘核心精神
當「共享」概念持續被炒熱,自然會有公司加入戰團。黎家偉說:「共享工作間這件事本身就很易replicate(複製),只要我有一個地方,將它間成不同房間,已經可以成為共享工作間,入場門檻低。」
黎家偉表示,雖然愈來愈多企業選擇以共享工作間代替長期租用傳統辦公室,但共享工作間「需求增長速度已追不上供應增長」,更有一個問題值得反思,就是「所謂共享工作間,到底大家『共享』了什麼」?他認為,共享工作間內人們共享的不只是辦公地方,亦可共享創新靈感和思維。
特約記者:陳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