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天互聯網 (車品覺)
什麼是「空天互聯網」?名字背後,其實即是衞星組成的通訊互聯網,利用低軌道衞星實現全球互聯網無縫鏈接服務。空天互聯網能夠作為地面通訊的補充手段,實現向用戶提供全方位互聯網,覆蓋廣、容量大、不受地域限制。
事實上,空天互聯網不是太新的事物,從30年前開始發展,至今已經是第三階段(實現天空與地面通訊形成互補融合)。到目前為止,地球上空現存的衞星總量是1459顆。由馬斯克創辦的SpaceX於2015年提出Starlink項目,計劃在低軌道(高度1100公里)部署4425顆通訊用的小型衞星,還將在高空300多公里的更低軌道發射7518顆衞星,總量接近1.2萬顆。
同時,中國年初也首次把衞星互聯網納入新基建範圍,低軌衞星星座系統可視為新一代訊息技術基礎設施建設。
每一次的科技跨越總是源於成本效益上的變化,如今空天互聯網是否已經到了臨界點?上周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信息社會50人論壇」邀請了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的胡延平,分享他對空天互聯網的想法,我節錄了4個觀點給大家:
1.衞星發射成本急劇降低,尤其SpaceX,成本已經做到同業的三分一以上;實現火箭回收重新利用之後,單次發射成本可望從平均數千萬美元降到600萬美元。
2.衞星批量製造成本下降,大部分低軌道衞星已可做到每顆成本在100萬美元以內。
3.一箭多星技術更進一步減少發射成本,而選擇飛機等作為載具在高空發射小型衞星技術的探索,可以把成本拉低一個數量級。
4.毫米波通訊技術發展,使星際通訊能力更強大,不僅實現Gbps級別的帶寬,對雲霧雨穿透力也顯著增強,訊號強度保持能力大幅提高,衞星可以直接與個人用戶的智能終端進行高質量通訊。
踏入2020年,移動通訊的發展非常熱鬧,除了5G、超級WiFi等技術,現在再加入了空天互聯網,這些技術會為我們帶來什麼創新應用,大家拭目以待。不過,作為大數據業界的一分子,我可以肯定的是,數據的邊界已經開始邁進太空了。
更多車品覺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