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企藉智能生產撐再工業化 行業發展應聚焦生科半導體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最新公布的《施政報告》提到本港要推進「再工業化」,包括研究在大埔創新園興建第二個先進製造業中心,並把智能生產線由目前約30條,在5年間增加4倍至超過130條。主打智能生產技術、去年晉身獨角獸(成立不足10年、估值逾10億美元而未上市的初創)的本地科企思謀集團(SmartMore)直言,本港若要發展智能生產,應該把目光放在高附加價值的產業。
思謀研機器視覺速讀二維碼
思謀集團總經理及國際業務負責人談飛在專訪稱,一些發展中國家主打勞動密集工業,中國內地則生產大量電腦、通訊、消費電子(即3C產品)、甚至新能源汽車。
至於香港,由於大學的電腦科學及工程學,無論是師資抑或科研水平都屬世界一流,若要再工業化,便應該針對高附加價值的產業,例如生物科技、半導體、新材料,甚至是汽車關鍵部分等,妥善運用短缺的土地資源,「一定要發揮自己的特色和優勢,跟其他地方分別開來。」
思謀主攻應用於智能生產的機器視覺及深度學習技術,產品包括智能讀碼器及視覺傳感器,可以高速識讀二維碼、檢查零件或產品有否瑕疵等。
談飛表示,發展智能生產線需要多種人才配合,例如負責智能生產技術開發的科技人才、設計生產線的規劃人才,以及提升生產效率和監控品質的管理人才。
由於香港過去數十年間幾乎沒有製造業,較多是物流及食品加工,反觀內地是世界工廠,當地工業包括智能生產相關人才自然較多。有見及此,公司過去要到內地招攬人才,例如是系統架構師(System Architect)等。
港大學生水平高 吸引投身創科
談飛指出,公司客戶來自各行各業,它們有着不同的生產需要,因此公司一直渴求對不同行業認知透徹的「行業類人才」。此外,團隊必須具備快速學習能力,以適應日新月異的智能生產技術,並且把新技術應用於不同生產場景。
新一份《施政報告》強調搶人才,至於培育本地科技人才部分,重點是加強STEAM(科學、科技、工程、藝術和數學)教育,進取程度似乎不及搶人才措施。談飛認為,香港的大學水平高,培育本地人才表現一向不失禮,公司聘用的本地畢業生,國際視野、語言和溝通能力、創新能力都表現不錯,「奈何香港年輕人上大學時,很多都首選專業人士或金融服務相關的學科。」
談飛建議政府加強宣傳,藉一些發展不俗的港產初創,甚至是獨角獸企業作範例,「予社會一個訊息:香港不只在傳統專業有優勢,年輕人畢業後還可投身創科行業;當傳統專業人士並非唯一出路,從事(智能)製造及智能科技,同樣是一件非常、非常Cool(型格)的事,而且有前途。」
採訪、撰文:陳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