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生態圈成熟 誘初創進駐吸金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新加坡隨疫情放緩而開關,多個國際級大型會議及比賽,正密鑼緊鼓在當地舉行。星洲作為區內金融中心,不但吸引跨國企業進駐,也是本港初創進軍東南亞,瞄準區內逾6億人市場的落腳點。有香港初創企業數年前進駐獅城,貪其創科生態圈比本港更大;另一邊廂,亦有外國人疫情期間留港創業,更建立碳信用(Carbon Credit,又稱碳權)交易平台,認為本港潛力不遜新加坡。
港企視往東南亞市場跳板
本地家居服務平台HelperGo,主要協助用戶配對家務助理、陪月員、保姆及護老員服務。平台於2015年登場,不久便衝出香港,於新加坡設立分部。身為共同創辦人的吳宇森,曾駐紮當地4年,他直言由於香港市場細,「初創要拓展業務,要麼北望神州,要麼發展東南亞市場。」
相比起慣用抖音、小紅書及微博,而非Facebook、Instagram及YouTube的內地,作為東南亞11國中的金融中心兼唯一發達國家新加坡,其社會環境和文化,某程度上跟香港更為接近,自然成為吳宇森的落戶據點,「識中文和英文已足夠生存」;更重要是,新加坡有大量風投基金(VC),這對包括吳宇森在內,很多想集資的初創創辦人而言,吸引力不小。
HelperGo冀獲獅城風投垂青
「香港都有好多私募基金、上市公司、家族基金,但投資初創對它們來說,其優先次序一定較後。」吳宇森坦言,願意為一間尚未錄得很多盈利、團隊規模仍小的初創,投資一兩百萬美元Pre-A輪資金的香港VC,「隨時一隻手都數得晒」,至於內地資金,對投資本港初創通常興趣不大,「坦白講,像HelperGo這樣的平台,內地起碼一百幾十個,投資者大把選擇。」
吳宇森認為,新加坡雲集華人、馬來西亞人及印度人,本身就比廣東人佔大多數的香港更種族多元,初創要進軍其他東盟國家相對容易,「業務Scalability(可規模性)大、投資者成功退場(Exit,即被收購或上市)個案多,自然吸引資金。」
就對初創的支援而言,吳宇森指出,香港和新加坡其實不相伯仲,兩者都有不同的機構扶持初創發展,香港代表是數碼港和香港科技園,新加坡則有Block 71。
Block 71本身是荒廢工業區,2011年由新加坡國立大學企業機構(NUS Enterprise)、新加坡媒體發展管理局(MDA)和風投機構SingTel Innov8共同發展成創業基地。
新加坡Block 71孵化600企
官網資料顯示,Block 71成立至今,孵化了逾600間科技初創,亦在印尼雅加達、日本名古屋、美國三藩市等地設立分部。
另一間由吳宇森創立的初創BZVIRAL,是其中一間進駐了Block 71的初創。該公司本身在香港創立,主要協助有意到中國拓展業務的外資,分析數據及尋找網紅營銷產品。後來,由於想涉足非同質化代幣(NFT)投資分析業務,於是落戶加密貨幣政策相對友善的新加坡。
吳宇森續稱,港星兩地的創業基地配套相差不遠,只是新加坡的創業生態圈比香港大,「坐在你旁邊的,可能是Carousell的創辦人,或是來自印尼的投資者。初創需要的,不是創業園區內的辦公桌,而是人際網絡。」他又說,新加坡的初創類別較本港多元,「例如新加坡有好些初創從事海洋相關的技術開發,這些在香港都相對少見;從事工程的團隊,所開發的技術可以幫助船廠、發電站營運。」
初創的產品和技術獲大企業或政府採購,確是發展創科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吳宇森指出,香港政府傾向找承判商度身訂制技術方案,該技術方案一旦正式採用後,便不會輕言轉用新系統。新加坡政府則會向初創採購現成產品,「這意味所開發的產品有商用價值,令初創有誘因不斷改良產品。」
採訪、撰文:陳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