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大嶼是另一個沙田?(鄧淑明博士)
本文作者鄧淑明博士,為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為《信報》撰寫專欄「科網人語」。
《信報》在1月報道,為解決人口和活動過於聚集在東京都的問題,日本政府於2019年推出政策,鼓勵家庭從首都圈,移居到人口不斷減少的城鎮。從今年4月起,更把補貼增加逾3倍。以育有兩名18歲以下子女的一家四口為例,可取得500萬日圓(約30萬港元)補助。
要獲得補助,這些家庭需要符合的條件包括:(1)移居後到當地的中小企業就業;(2)以遙距辦公方式繼續從事移居前的工作;(3)在移居地創業。其中第二項正是首相岸田文雄政府政綱之一的「數碼田園都市國家構想」,即透過擴展光纖覆蓋率,令全國各地變為方便生活和工作的地方。然而,《信報》引述一個2018年搬到東京市中心的家庭稱,「東京好處是就業機會多,不認為政府能夠改變。」
官方數據亦顯示,2021年度僅有2381人通過該項目離開首都圈獲得補助。要說服民眾離開原居地,到老化萎縮的城鎮展開新生活,談何容易!同樣,如何令遠離市中心的偏遠地區發展起來,一如把沙漠變成綠洲,難度亦甚高。
這不期然令我想到近日熱議的交椅洲人工島。根據政府描繪的藍圖,這個呈Y字型的3個人工島,會構建成一個集工作、居住及休閒娛樂於一身的區域,既可容納50萬人居住,同時會創造27萬個就業職位。這個以15分鐘生活圈為規劃概念的社區,如何可以實現?
香港近年新市鎮規劃的成功例子,當數沙田。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沙田只是一個3萬人居住的鄉鎮;時至今日,當地已發展成人口接近70萬的大型新市鎮。透過大規模填海,沙田新市鎮(包括馬鞍山)的總發展面積近3600公頃(是交椅洲人工島的3.6倍)。沙田社區發展完善,鐵路、高速公路、醫院、學校、商業、娛樂消閒等設施一應俱全。相比之下,發展了超過20年的天水圍依然讓人感覺偏遠,缺乏當區就業機會,至今仍是規劃欠佳的例子,政府如何避免悲情城市重現?
同時,香港正面對嚴重人口老化和勞動力下降問題。根據統計,2021年香港65歲或以上的長者人口佔全港人口兩成,14歲或以下的兒童則佔一成。這剛與30年前人口分布相反,當年兒童佔人口兩成,長者不足一成。而且過去兩年勞動人口更減少14萬,在此情況下,如何建構一個沙田般活力充沛的社區?其中周詳妥善的規劃必不可少,下次再談。
(編者按:鄧淑明博士最新著作《你未來就緒嗎?》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