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區塊鏈非原先所想般簡單 (Sviatoslav Rosov)

By on December 2, 2016

本文作者Sviatoslav Rosov 為CFA協會行業標準及倡議部資本市場政策分析師,為《信報》撰寫專欄CFA投資視野」

在過去12個月公眾對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的認識急速增加,現實亦無情地闖進金融科技的世界。外界原先對這種顛覆性技術充滿憧憬,認為它能減少金融服務業的中介融資功能,但一連串困難和挫折,令市場對其發展前景轉趨審慎。雖然業界正在進行開發和執行實際使用案例,以及商業模型的艱巨工作,但成功與否只能事後判斷了。

簡單來說,區塊鏈技術其實是一個電腦網絡,用以實時追蹤分類帳(擁有權紀錄)在整個網絡的情況,即是分布式分類賬技術(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 DLT)。分類賬的紀錄用途廣泛,可用作記錄數碼貨幣(Bitcoin,比特幣)、電腦應用程式(Ethereum,以太坊)、透過供應鏈投入貨品的程序等。分布式分類賬技術的優勢在於理論上可以省卻託管人、股份登記處及其他負責管理中央數據庫的金融中介機構。由於這項技術不再存在單點故障的情況,因此有助改善網絡的靈活性和安全性。

區塊鏈大致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公共」區塊鏈,那是一個接受所有人士參與的公開網絡,旨在顛覆金融業,並以一個不受銀行界、央行和政府控制的系統取以代之,公共區塊鏈的支持者認為,現時受多方控制的系統集中了多個故障單點;第二類為「私有」區塊鏈,只有獲邀人士方可參與,純為提升現有程序的效益而設。

公共區塊鏈出現漏洞

我們可以參考以太坊(即公共區塊鏈)的試驗過程和面對的挑戰,從而了解取代現有金融體系的難度。以太坊可說是較廣泛版本的比特幣,能讓各種應用程式存在於網絡,而非僅限於數碼貨幣。用戶運用以太坊網絡作為基礎,成立一個「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 DAO),當中集合了一批智能合約(即是自動執行預先議定合約條款的電腦編碼片段),而該組織類似一個無領袖的創投基金,並根據民主投票方式決定如何投資。不幸的是,那些編碼出現漏洞,某些用戶藉此把資產據為己有。儘管「去中心化自治組織」解釋是駭客所為,但組織的規例卻絕對容許這種挪用資金情況。

結果,以太坊網絡開發者決定強行還原本應無法還原的交易,雖然大部分讀者可能認為此舉合理,但這實完全違背公共區塊鏈不容許還原交易的純粹主義方式,事關一旦還原,未來同類事故亦須還原,情況將會變本加厲。不過,這些個案目前仍須交由一個中央權力機構決定,與現時金融社會訴諸法庭尋求解決方案如出一轍。

此事的基本問題在於金融業是一個社會構念,而非技術概念。在過去數千年,金融業的重點功能及核心問題並無改變,與亦無關科技。我們不能透過電腦編碼除去不道德的行為,或是解決灰色地帶的問題。

損失公有化似曾相識

另外,擁有眾多客戶的香港比特幣交易商Bitfinex遭駭客攻擊,引發連串值得深思的問題。外界經常標榜區塊鏈能夠「解決」保安漏洞,但系統周邊仍然經常被入侵。換言之,縱使比特幣協議本身並無遭駭客入侵,但進入該協定的錢包和交易平台已多次遭駭客攻擊。

社交駭客(social hacking)也是個問題,情況從近期環球銀行財務電訊協會(SWIFT)事件可見一斑,駭客取得孟加拉央行的有效認證,並透過環球銀行財務電訊協會的網絡發出虛假訊息。既然駭客可以取得有效認證進行偽造交易,區塊鏈的效用便成疑問。目前法律或監管機構的應對措施不多,使用區塊鏈的風險其實較高。

要注意的是,Bitfinex早前提出的賠償方案,其實是企圖把今次損失公有化:向該交易平台的其他比特幣持有人提出債轉股建議,藉此補償蒙受損失的客戶。對在過去數年經常留意財經消息的讀者來說,這類「自救」安排應有似曾相識之感。

為免發生上述事件,市場積極投資及開發參與者須經過審批,兼掌握其資料的私人區塊鏈,特別是金融業。由於私人區塊鏈擁有節省成本及提升效能(尤其是後台作業)的潛力,故此引起金融業的興趣。對那些面對不利的利率環境,以及資本規定同時收緊的銀行來說,這些潛在優勢至為重要。

然而,我們不清楚節省後台作業開支的潛力,能否一如預期般帶來顛覆性改變。舉例來說,銀行業應該不會因此增加存戶的派息或降低貸款利率。如果交易所改於區塊鏈進行結算,息差會否從歷史低位顯著下跌?金融機構以外的人士可能無法感受到,私有區塊鏈對金融服務業的影響。

我們不應完全否定私有區塊鏈有助提升後台作業的效益,這對加快跨境交易等有莫大裨益。不過,這些優勢並非依賴區塊鏈技術的特質,而是有賴金融機構和央行在制訂高效結算系統方面的合作。如果區塊鏈確實能為金融服務業帶來深遠影響,我認為是在於它有助結算系統形成一個技術現代化,同時重視協作的環境。

正確運用 顛覆性創新

近年,顛覆性(discruption)一詞經常被用來形容在現有業務模型納入軟件的商業行動,此說其實並不正確,因那只能說是技術創新,而非顛覆。美國學者Clay Christensen早在1990年代提出清晰明確的顛覆性創新理論,若能正確運用,將有助了解區塊鏈技術的潛在正面影響。

當現有公司所提供的服務設計過度,甚至超越客戶所需,低端客戶會被排擠出市場外,而有關行業便可能出現顛覆性創新。兼具投資建議作用的金融服務正是過度設計的產品之一,因服務越趨複雜,只有高資產淨值人士才可負擔,較低端客戶則無法取得任何理財建議。

顛覆者是指以較精簡產品進入市場的新公司,其產品價格便宜,能夠服務那些目前被市場忽略的客戶。機械人理財顧問為顛覆性技術是絕佳例子,它們滿足了那些未能享用理財顧問服務的客戶,基本的理財需要。

暫時投資顧問行業大致未受區塊鏈技術影響,然而業界卻面對機械人顧問的龐大顛覆力量。雖然金融服務業的其他環節借用區塊鏈技術來提升效益(持久而非顛覆性的發展),但投資管理應不會首當其衝。

我認為,區塊鏈創業者可借鑑投資管理業的經驗。區塊鏈的發展前景取決於兩條截然不同的途徑,首先是已有多家私有區塊鏈企業從事的提升效益途徑,但公眾應該不會對銀行如何處理支賬卡交易感興趣。

一個值得注視並足可改變世界的發展方向,就是區塊鏈在理論上能夠服務數以十億計,而目前未能享用理財服務的人士(即無銀行賬戶者),他們沒有信貸紀錄,通常無持有資產,因而局限了參與環球(甚至是當地)經濟的能力。理論上,區塊鏈可以解決這些問題,如果技術能為被現有系統排擠的人士提供另類的金融系統,屆時就可名副其實發揮龐大的顛覆性影響;相反,如果區塊鏈未能帶來革新,它最多只屬稍勝一籌的數據庫技術而已。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