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保育工作必須傳承 (鄧淑明博士)

By on February 28, 2023

本文作者鄧淑明博士,為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為《信報》撰寫專欄「科網人語」。

今年1月中,我見證了「一步一腳印」的甜美成果。

大約30年前在我修讀博士的年代,為了方便進行海洋研究,曾經在香港鶴咀住了半年貨櫃屋。每天看着晨光初現、潮漲潮退的大自然景致,讓我慢慢了解到海洋蘊藏的奧秘。自此一直期望有天可以把這些珍貴資訊整合,供其他人保護和善用海洋資源。

因此在虎年結束之際,得悉漁護署與香港大學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簽署了諒解備忘錄,促進雙方在管理及發放海洋生物多樣性數據方面的合作,並預料明年推出生物多樣性地理訊息系統(BGIS)時,欣喜之情非筆墨可以形容!

香港雖然是彈丸之地,卻有着極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亦孕育了許多本地動植物。(政府新聞處圖片)

漁護署旗下的香港生物多樣性資訊站(HKBIH)指出,香港雖然是彈丸之地,卻有着極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亦孕育了許多本地動植物,包括一些本地特有物種。例如,香港的面積不及廣東省的1%,但是擁有整體逾三分之一的兩棲類物種;本港的鳥類品種佔全中國逾三分之一,石珊瑚物種數量更在加勒比海之上。我們一直受惠於這樣的生物多樣性,包括生活基本所需,例如從土地和海洋提供食物、樹木製造氧氣並調節氣候,或者是物質以外的文化生活,包括美學與精神價值及康樂和教育活動。

香港的面積不及廣東省的1%,但是擁有整體逾三分之一的兩棲類物種;圖為香港瘰螈。(HKBIH網上圖片

BGIS的推出,令本地的生物多樣性數據資料庫更全面,下一步可以怎樣?當局不妨參考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名叫Global Observation and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Portal(簡稱GLOBIL,全球觀測和生物多樣性訊息)的入門網站。該網站以雲端的地理資訊系統(GIS)平台,鼓勵大眾利用地理空間數據從事保育大自然的工作。該平台既有供人下載關鍵的數據集,亦透過故事地圖(StoryMap)展示WWF為環保的努力,以及顯示主要統計數據的儀錶板等。

香港可以更充分運用天然資源,例如在填海前建立海洋生物數據庫,方便監察及比對海洋生物在填海前後之變化,一如新推出的衞生黑點網頁上的儀錶板,令公眾一目了然,減少疑慮。除漁護署,多個政府部門如土木工程拓展署及發展局都有做保育工作,政府應聯合各部門之力,以地理資訊為核心的聯合運作平台(COP)可以做好統籌工作。

在填海前建立海洋生物數據庫,方便監察及比對海洋生物在填海前後之變化。(政府新聞處圖片)

執筆之時,想起了恩師莫頓教授(Brian Morton)。他是著名海洋生物學家,當年啟發我運用GIS為港大建立了首個海洋生物資料庫,方便更深入和全面的研究。雖然莫頓教授已離世近兩年,但他畢生致力保育香港所作的貢獻,仍然深刻埋藏在我們心底,希望BGIS的誕生,能夠把他的精神延續下去,永垂不朽。

(編者按:鄧淑明博士最新著作《你未來就緒嗎?》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更多鄧淑明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