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賴公帑資助 研發原地踏步(莫乃光)
上周三(14日)行政長官梁振英發表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建制派讚賞其「務實創新」。當局把大量精力放在房屋和土地供應上,對未來十年香港競爭力是否持續倒退的關鍵只是重彈舊調,可說務實有餘,創新不足,令筆者和不少科技界人士懷疑政府推動創新和科技的決心有多大。
較為值得關注的新措施有五項,分別是:一、向創新及科技基金注資50億元;二、在九龍東為試點進行智能城市的研究;三、成立3億元「青年發展基金」協助創業;四、提升科技教育活動和師資培訓;五、放寬多項吸引人才計劃。
《施政報告》把過去十多年的措施拼湊和包裝,但仍是未見策略,也欠環球視野。未來數周,筆者將從不同政策範疇回應《施政報告》,並探討香港的創新環境所需。本周先談研發方面的政府支援。
政府指本地的研發總開支由2001年的71億元增加至2013年的156億元,年均增長約7%;研發人員也在同期增加超過一倍,至26000人。然而,與其他經濟體系比較,香港過去十多年在研發方面的規模增長甚微。
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研發總開支相對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平均為2.4%,香港卻繼續停留於約0.7%。2012年南韓以4.36%一躍成為全球研發投入最高的國家,超越以色列的3.93%、日本的3.35%和台灣的3.06%。雖然本港經濟產業結構與別國難以比較,但至今香港遠遠落後,研發活動依賴政府資金和大學、研究中心的基本格局未變。
「創新及科技基金」2000年成立,截至2014年11月底,資助項目逾4250個,涉及資助約89億元。繼創新科技署去年完成檢討,特首宣布將注資50億元,並把投資研發現金回贈計劃納入基金之內,並交由立法會討論。不過,十五年前投入50億元,十五年後仍注資一樣金額,計算通脹在內,注資是否變相減少?
此外,政府繼續沿用向企業和研究中心批出資助的方式又是否足夠?OECD去年11月出版《科學、科技和產業前瞻2014》的研究報告,涵蓋45個國家和地區的創新及科技政策,分析全球趨勢和表現,雖然有六成半國家繼續重視傳統的直接資助,但也有近五成認為對企業研發提供稅務優惠是非常重要的(46.9%);「創新券」和創投基金式資助亦有近一成。
當局應反思基金的資源能否用得其所,並加強企業與研發中心和大學合作的誘因。提供更多元化的資助模式,例如融資和稅務優惠,否則只是延續流水作業式營運,一些靈活度低、行政至上的計劃,作用非常有限。
我認為,企業在投資研發方面須要擔當更大的角色,才能壯大創新及科技生態系統,但企業須要減低研發的風險和開支。業界一直有聲音希望政府為本地研發開支提供雙重稅務寬免,我亦希望政府採取更積極的態度,研究重新設立類似當年「應用研究基金」的投資計劃,由政策顯示出創新思維。
更多莫乃光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