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Tech與金融業的未來 (曹實)
讀者想必對FinTech這個詞彙並不陌生。它源自金融技術(Financial Technologies),但是經縮寫後好像被賦予新的含義。FinTech有時是形容一些在金融領域上應用的新興技術,有時特指金融行業的創業公司;更普遍的用法是兩者兼而有之,也就是新興的金融科技行業,內地則稱此為互聯網金融,此詞亦相當貼切。
FinTech近年在全球方興未艾,最值得關注的發展主要集中在區域鏈(Blockchain)、點對點網絡借貸平台(Peer-to-peer lending platform,簡稱P2P)、眾籌(Crowd funding)、機械人理財顧問(Robo-advisor)和流動支付等。有研究指出,僅於2015年全球FinTech投資已多達190億美元,其中130億美元來自創投公司。
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更指FinTech可能會在10年之內獲取零售銀行業60%的利潤。那麼FinTech今後與金融業是相輔相成還是水火不容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開拓創新借貸平台
FinTech對用戶的價值在哪裏?
我們之所以用FinTech而非金融科技一詞,是因為現在這個行業不僅包含技術提供者,更泛指很多解決方案供應商。
舉例來說,流動支付是互聯網金融一個相當熱門的應用領域,很多從事這行業的公司開發廣受消費者歡迎的硬件、軟件或網絡產品。相比傳統金融業的解決方案,FinTech公司的產品有其獨特的優勢。例子如最知名的PayPal支付系統,它可省去用戶每次進行網上支付時均要填寫大量信用卡資料的弊病,讓其可在網上支付界取得一席之地。
另一例子是P2P網絡貸款平台,更是直取銀行的存款和放貸核心業務。與銀行的模式不同,P2P為借貸者和放貸者提供了直接交易平台,跨過了銀行這個中間人。在資金缺乏的地區或行業,P2P為借貸者拓寬了貸款的來源,讓許多從傳統渠道不能成功獲取貸款的個人和企業,提供業務發展急需的資金,這也是P2P近年來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成功的FinTech企業就是這樣依靠創新和開拓貸款來源,在與傳統銀行業的競爭中搶灘成功,分得了一杯羹。
風險管理不及銀行
FinTech成長最大的障礙是什麼?
存貸款和支付都是銀行的核心業務。既然FinTech已在這些領域取得成功,那麼幾年後又會否完全勝過傳統金融業了呢?換句話說,金融業的護城河究竟有多深?
從宏觀環境來看,金融業是監管最為嚴格的行業之一,進場的門檻相當高。銀行通過其分支機構網絡可以取得利息低廉的資金,銀行的信貸程式和風險管理均有助資本市場更有效地運作。當然分支機構有成本,銀行的信貸程式和風險控制也不總是可靠(要不然也不會有2008年的金融危機了),但是總括來說,傳統的銀行比起FinTech企業來說在這些方面還是有優勢的。
這幾個月以來,內地很多P2P平台問題頻出,5月的時候連P2P的鼻祖、美國的借貸俱樂部也爆出程式問題,這都是佐證。
合作共建雙贏
從微觀角度來講,FinTech企業成長中遇到的最大障礙可能正是這些FinTech公司自身。這些公司偏重技術背景,對金融業務的把握程度和金融監管的要求都不一定佔優勢。
另一方面,全球很多大銀行都是百年老店,變革的速度很慢,新技術的監管門檻也很高,雙方的合作之路可說是荊棘密布。
FinTech在未來金融業中會扮演何種角色?
好的FinTech企業有技術上甚至於應用方面的優勢,但是多半金融基因不足。這就決定了這些企業既有成長的空間,又不可能徹底取代傳統的金融業。我覺得FinTech的成長之路可能主要有三條。
最理想的道路是合作,也就是銀行還是專注於銀行自身的業務,並透過收購或付費服務的方式引入FinTech企業的技術。但這樣的成功案例並不多,主要是因為兩者公司的文化差異所致。大的金融機構本來就不願意承認自己可能在某些方面技不如人, FinTech企業又不停地喊着要來顛覆他們,雙方的預期相差太大。其實雙方各有優勢,合作才是長期雙贏的策略。
第二條是FinTech企業在傳統金融業較弱的領域率先取得比較大的突破,這是目前我們看到的最多情況,流動支付和P2P都是這樣的例子。好處是這些領域的壁壘相對較容易突破,缺點是這些業務相對來說也是利潤比較低的。
自行開發最大威脅
第三條是銀行自行開發有關技術。目前全球很多大型金融機構如高盛和瑞聯都大力投資區域鏈研究,Vanguard和嘉信理財等券商和基金巨頭推廣其自己品牌的Robo-advisor都屬於這種情況。對於FinTech企業來說這是最大的威脅。很多如流動支付等業務和相應的解決方案都不是無法解決的難題,FinTech企業取得的優勢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銀行不在意開發有關技術,一旦大型金融機構態度有變,僅憑藉其規模和技術力量,對FinTech企業來說都會構成莫大的衝擊。
更多曹實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