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還能創新嗎?
本文基於紐約時報對 Mark Zuckerberg 的專訪。作者 Farhad Manjoo 與 Zuckerberg 主要就 Facebook 在新服務開發方面的話題進行了交流,其中包括了不少外界所關心的問題,比如公司近來對其移動裝置應用程式(App)所動用的 「手術」、過去在移動裝置的幾次失敗實驗以及這家公司甚至是 CEO 本身的創新能力所遭受的質疑等。Manjoo 犀利的問題與 Zuckerberg 的圓滑回答都非常值得一看。
關於創新
能談談 Creative Labs 嗎?
Facebook 不是單獨一個存在。在我們所誕生的桌面平台,網站和基於網站的分享功能是最合理的方案。當我們向移動裝置轉移時,我們又創造了一個大一統的藍色應用(意指 Facebook 主應用App)來提供類似桌面平台的體驗。但我認為在移動裝置,人們想要的是不一樣的體驗。服務獲取的簡便太重要了,資訊的獲取也同樣如此。在移動端,為單一功能打造一流體驗是一項回報豐厚的工作。所以,Creative Labs 的任務就是拆分這個巨大的藍色App。
但你不僅是在拆分App裡的已有功能,同時也在打造一些以前不曾有的新功能?這是否意味著以前的 Facebook 並不曾提供過新體驗,而 Creative Labs 則可以提供?
我不會把這兩者的關係視作對立。我想你接下來會看到我們將一些已有的功能塑造稱一流體驗,而同時你也會看見我們探索之前一致沒有餘力去探索的新空間。
過去幾年裡,你做過幾年難以稱得上是成功的新嘗試,比如 Home 與 Graph Search。你所做的另外幾件事就是收購了像 Instagram 和 WhatsApp 這樣的公司,這些反而被視作成功。你們有在創造足夠的新事物嗎?你認為 Facebook 有多創新?
對於 Graph Search,我認為先進的搜索產品集成了太多功能,因此我們一開始就很清楚至少要經過五年的投入才能獲得較好的、不一樣的回報。目前我們已經取得了一些突破。首先,我們已經能夠將 Facebook 的網路結構化並對其進行搜索,這對於其作為一個商業產品與公司內部的架構來說都十分重要。其次是對內容的搜索。這方面在桌面已經實現,移動將是主要突破點。我並不擔心這個,最重要的是當著一切實現時移動裝置內容搜索效率幾何。我覺得這是一個長期過程,必須用從長遠角度來看。
說到 Home,接受率要遠遠低於我們的預期。但這本來就是一件充滿風險的事。它與 Paper 或 Messenger 等別的應用不一樣。你安裝了後者之後,如果覺得它們有所幫助,就會回來繼續使用。而 Home 作為一款鎖屏軟體,一旦安裝就會一直工作,因此一旦你覺得它不再有用就會立刻卸載掉它。
另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是,從某些方面來看,我們現在探索的大部分新事物在很長時間內都不會給我們的帶來商業方面的長遠進展。Facebook 的主要業務的使用量是巨大的,人們在手機上所花的大約 20% 的時間都給了 Facebook。從這個角度來看,Messenger 或 Paper 的表現就算再好也不會帶來實質性改變。
WhatsApp 以及其它新產品對於 Facebook 的意義
WhatApp 是巨大的,遠大於 Facebook Messenger。你買下它是因為你認為有那麼一天他會帶來重大影響。那麼,請你和我談一談這筆收購,同時也告訴我:為什麼 Facebook 不能自己發明?Facebook 不能發明這樣一個服務這件事會讓你擔心嗎?
好吧,這裡要講的就多了。首先,Facebook Messenger 本身是一個非常成功的項目。每天有超過 100 億條資訊在這項服務上流通。但我想我們最後發現資訊服務是一個比預想的要大得多的市場,而 WhatsApp 與 Messenger 的使用場景也比我們預想的要更加不一樣。Messenger 更多的與朋友之間的聊天工具,而 WhatsApp 則是短消息業務的取代物。這兩樣東西聽起來很像,但是當你注意到這裡面的細微差別時就會發現其實這兩個服務都是各自領域的佼佼者。
我覺得你應該把我們的進程分三個階段來看。第一,Facebook App,一個有超過 10 億使用者基數的商業服務。第二,Instagram、WhatsApp、Messenger 和 Search,這些是人們在各種場景使用非常頻繁的服務,他們可能會成為下一個 big thing,會成為 Facebook 商業的一部分,但必須需要等上三年。最後則是像 Home、Paper 和 Creative Labs 的其它計畫的這類完全從零的基礎上創作出來的新產品。也許過個三到五年它們才會發展到如今 Instagram 和 Messenger 的規模。
因此,我們想要的是為人們連續輸送優秀體驗。將這些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產品放在一起比較是不對,他們處於不同階段。
Instagram 和 WhatsApp 將不會被打上 Facebook 品牌。所以最終你們的商業模式裡可能包括別人認為不屬於 Facebook 品牌的應用。這種綜合型結構可以被視作是 Facebook 的未來嗎?
一些事必須被貼上 Facebook 標籤,而另一些則並不需要,因為有些體驗要比品牌識別度重要。
關於匿名社交
我們已經見證了一些玩匿名概念的App,比如 Snapchat。你對這種模式有興趣嗎?Facebook 會採用這種概念嗎?
我不知道。我相信私密社交是比人們現象所意識的到大得多的時間…WhatsApp 和 Messenger 符合這種私密社交的定義…我認為以後會有越來越多這樣的App。
匿名是不一樣的。我不是說這行不通,而是說這太極端了。但我比較傾向於認為這些交流最好是基於建立關係的目的之上的。你用來建立人力關係的角色可以有很多種。你可以用真實身份,可以使用電話號碼(WhasApp)或者假名(Intagram)。但是無論以那種形式參與,你在分享與消費內容的同時都在建立人際關係與或者對他們的瞭解。這是我們看待世界的核心,所以匿名不是我們優先考慮的事。
[原文:36Kr 本文譯自:The New York Times 圖:Bloomberg]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印度稱霸?|5G手機市場超越美國成全球第二
調研機構Counterpoint數據顯示,全球5G手機出貨量在今年上半年按年增長兩成,由於5G滲透到更低價格的市場,致令5G手機在整體出貨量的佔比首次超過50%。印度在5G出貨量上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二大5G手機市場,僅次於中國。
- Posted September 12, 2024
- 0
-
五點建議成為體驗經濟贏家(湛家揚博士)
在創科業界一次分享會上,保誠香港行政總裁林智剛談到:「數碼轉型有助公司為客戶提供增值服務。」
- Posted September 12, 2024
- 0
-
科大借鑑矽藻張力 速製多孔陶瓷材料
香港科技大學工學院研發一種新型工藝技術,可克服傳統積層製造技術(即3D打印技術)的局限,能夠簡易速製具有複雜三維構型的多孔陶瓷材料,有望廣泛應用在能源、電子、生物醫學產品上
- Posted September 12, 2024
- 0
-
Google資助初創|空氣捕獲初創Holocene 加強減碳
谷歌(Google)與美國直接空氣捕獲(DAC)初創Holocene合作,支持該企以有機化學及豐富元素(例如碳、氮、氫及氧等),直接從大氣收集及去除二氧化碳,再把氣體濃縮並儲存在地下。
- Posted September 12, 2024
- 0
-
Sony PS5 Pro|遊戲提速45% 售5780元
索尼(Sony)發布升級版遊戲主機PlayStation 5 Pro(PS5 Pro),9月26日接受預訂,11月7日在歐美、日本及香港發售,本港建議售價5780元,比數碼版PS5 Slim主機貴93%。
- Posted September 12, 2024
- 0
-
草莓專案鞏固OpenAI領導地位(車品覺)
最近美國科技初創企業OpenAI,據報即將推出新一代人工智能(AI)推理模型「草莓專案」,預計今年秋季面世。
- Posted September 12, 2024
- 0
-
港青訪星洲探索「帶路」開眼界(廖錦興博士)
當本港青年規劃未來時,常常會考慮跳出香港,放眼世界。他們除了關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外,也把國家的「一帶一路」倡議,視為尋找發展機會的重要方向。
- Posted September 12, 2024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