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香港離智慧城市有多遠(莫乃光)

By on April 21, 2017

本文作者莫乃光為立法會(資訊科技界)議員,為《信報》撰寫專欄「專業議政」

黃潤根  攝

黃潤根 攝

上星期日,我在香港電台《香港家書》節目分享了對於香港和新加坡兩地發展智慧城市方面的觀察,並表達對政府科技政策和執行力的建議,希望引起更多討論。沒有預料,這篇分享竟然獲得即將退任並正在休假的行政長官梁先生關注,並在社交網站以激烈言辭和政治標籤回應。這正正顯示着為何我們的政府總是難以與市民「CONNECT」。

網友精選港十大落後位

最近和不少網友在臉書交流,歸納出一些市民認為最貼身需要改善的科技應用:

1. 康文署康體通:網上訂場過程繁複,場地訂場只收現金,人手簽場方法至少20年不變。

2. 政府網頁:政府服務一站通進入網上繳稅服務,竟然沒有直接連結,令人猶如捉迷藏。

3. 政府電子表格:不少政府服務的電子表格依然使用JAVA,令用戶非常不便。

4. 智能身份證:電子證書使用率低、申請不便而且用處極少,現時主要應用只有e道出入境和到公共圖書館借書。

5. 公共交通、的士付款方法落後:巴士小巴港鐵只能用八達通,的士繼續只收現金,幾十年前日本已接受信用卡付款,近年內地更可使用手機錢包直接支付。

6. 泊車、過隧道停車付款:改善後仍然需要親自入錶,外國已利用手機App和電子錢包遙距支付。

7. 實時交通到站時間:公共交通到站時間的數據不對公眾公開,市民必須使用政府App,難以得知最方便省時的乘車方法。

8. 預約政府門診:打電話約覆診要鬥快,熱線使用複雜,長者更難以使用,卻沒有網上或手機版本。

9. 政府空缺招聘:每位投考政府工的人都知道GF340表格,但網上填寫表格不設儲存,不少職位仍要求郵寄。

10. 政府App:各部門推出大量App,大部分使用率極低,功能簡陋,不少內容甚至和網上版無異。

我去年3月在立法會質詢政府,發現勞福局多個支援弱勢社群的計劃如申請關愛基金、申請公屋居屋,到入境事務處申請來港簽證、申請學生資助和貸款、持續進修基金、按《公開資料守則》提出要求等,都仍未支援網上申請。而很多政府服務繳費的電子繳費方式使用率偏低,七成以上市民仍需親自到部門繳費,行政效率和成本效益大有改善空間。

智慧城市應以人為本

政府現正進行智慧城市藍圖顧問研究,本年中有結果,將涵蓋政策目標、發展計劃、管治架構、數碼基建、法律框架和公私營合作,並預計會提出多項試驗計劃;「高層次」的研究,過往已經多次進行。智慧城市的核心應該是善用科技和數據,幫助政府決策,為市民解決問題,改善生活質素。如何拉近科技、政府與市民之間距離?筆者認為採購方式應該從政府由上而下設定要求、「價低者得」過渡至「解決問題為本」,鼓勵最有創意和效率的解決方案,並多與科技業界、民間團體協作。採用更多感應器收集的大量數據,其私隱問題亦必須重視。

缺乏透明度往往令智慧城市服務的對象感到被忽視。新加坡政府推動數碼革新的部門GovTech在社交媒體收集用戶意見,作為開發用戶為本服務的根據。

外國不少政府對電子公共服務都不斷更新標準。英國政府服務手冊的數碼服務標準(Digital Service Standard)有18個原則,包括採用敏捷開發方法(Agile delivery)、持續進行用戶研究、經常檢討和改進、顧及安全和私隱、盡量開放源碼和採用開放標準、收集表現指標,更要求負責的部長親身測試服務,確保方便使用。而美國的U.S. Web Design Standards在網上公開所有部門可以採用的程式碼和設計檔案,令政府網頁外觀和功能與時並進。

我們香港呢?在網上可以找到關於香港政府用網頁發放資訊的指引,最後更新日期是2012年,已經5年沒有更新。香港政府部門網站的一致外觀(Common Look and Feel)標準更是在2003年制訂,足足10年以上沒有更新,難怪不少政府網頁被市民視為「網上歷史文物」。但智能手機上網今天已佔網絡流量七八成甚至以上,不少政府部門的流動版網頁仍然停留於純文字版,很多亦不支援IPv6制式。若政府如此重視智慧城市,與其做一個接一個的顧問報告,等完再等,不如首先全面革新政府網頁和電子公共服務這些市民經常接觸到的地方,盡快落實數碼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

香港政府資源和人才都不缺,要做到利民先進的智慧城市,缺乏的只是願意以人為本、懂得自省和有遠見的領導。希望香港迎頭趕上,重視市民意見,成為發展智慧城市的先鋒。

政府一站通的網上繳稅服務,竟然沒有直接連結,令人猶如捉謎藏。(網上圖片)

政府一站通的網上繳稅服務,竟然沒有直接連結,令人猶如捉謎藏。(網上圖片)

更多莫乃光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