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紙媒不死鳥

By on October 9, 2015

本文作者鄧淑明為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創會會員,為《信報》撰寫專欄「創業大時代」

http://www.goodest.com.hk/

http://www.goodest.com.hk/

前陣子屢傳有同業收縮甚至倒閉的印刷媒體(或稱「紙媒」,泛指以實體紙張作媒介的,包括報紙、雜誌、期刊等),近日有「回勇」現象——繼早前日本知名暢銷作家預告會把九成新書放在實體書店售賣,網上書店只有半成;現在,本地廣受歡迎的網上討論平台又於9月底出版實體雜誌。一時大家的興致媲美兩年前亞馬遜老闆購買《華盛頓郵報》之盛。

這到底是紙媒真的回勇,抑或只是迴光返照?

身為一個20多年來在IT界打滾的香港人,親身體驗到資訊科技如何顛覆生活——現在還有人買紙版地圖嗎?還有人用ICQ聯繫嗎?

那傳媒呢?

毫無疑問,網絡媒體(網媒)配合社交網絡發展得氣勢如虹。中文大學在2013年的「傳媒公信力調查」中,首次把純屬網媒的主場新聞納入調查,結果在報章中排名第10,可見網媒已漸與主流傳媒看齊,得到大眾認可。

同時,廣告商也更傾向把廣告預算投入網上平台,尤其是非新聞媒體,例如Facebook和Google。據美國Pew Research Centre今年4月公布的研究指出,過去5年趨勢明顯,紙媒廣告持續下跌(5%),相連的網上新聞平台卻只上升3%;即是說,新聞機構整體廣告收入下跌4%。原來,廣告收入都進了Google口袋,去年它便佔全美國企業近四成的數碼廣告支出;Facebook也聲勢凌厲,尤其在手機瀏覽方面。美國這個先行者大抵令我們看到香港媒體的前景如何!

其實,不論紙媒或網媒仍然是「內容為王」(content is king)。前陣子寫的〈傳統行業的華麗轉身〉,提到互聯網如何令各行各業大洗牌,從餐飲、購物、電召車、家居維修等,但變的只是與客戶的接觸面(interface),服務內容其實絲毫沒變,只是客戶的要求更高,從服務品質、方便程度到價錢也希望更好。因此無論什麼媒介,內容是否獨到才最重要。

同時,媒體要立場鮮明,不要和稀泥,但這並非表示一定要走偏鋒偏聽,我個人便很喜歡有立場但同時能兼收左中右意見的媒體。至於嘩眾取寵的報道也並非出路——本地媒體已從切身經驗中看到,點擊率或瀏覽量未必能化成廣告收入,尤其是廣告以名車名錶等奢侈品為主。其次,現在資訊極其氾濫的年代,純粹把公關文稿搬字過紙的網媒也不好生存,紙媒更應行精兵制。

我不禁想起手錶的轉型。上世紀八十年代,當設計新潮的Swatch出現時,有人預言昂貴的瑞士手錶和中價的日本錶會衰落;後來到了九十年代,當人人手握一部有時間顯示的傳呼機時,也有人預言手錶行業死期將至。今天回看,手錶行業不但沒有沒落,更是百花齊放,只是很多人不以它作(純粹的)時計,而變成裝飾、炫耀性消費或藝術收藏的一部分,是行業成功轉型的上佳示範。

好像9月底內地網上平台奪得英超在香港的播映權,在發布當天已在各網站熱傳,翌日在報上刊載自然令人覺得明日黃花;幸好當中有該網台與擁有光纖網絡的電訊商的利害關係深層次剖析。全靠這類較深入的分析報道,才令舊聞增值、製造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效果,足見內容有深度的文章依然有價,也說明生產程序除了速度要快之外,產品質素仍是最重要的致勝要訣。

所以,紙媒現在既不是回勇也不是迴光返照,而是在找尋一個均衡點。正如一位中大新聞系教授說:「當紙媒萎縮到一個均衡點時,便會穩定下來。」雖然沒有人能預告這個時候何時到來,但我深信紙媒與網媒並非純粹的零和遊戲,兩者其實互相依存——目前網媒很多新聞或評論均來自紙媒;而紙媒也努力緊貼網上動態,把論壇熱話變成報道的題目。因此,只要媒體中人繼續精益求精,紙媒、網媒也可繼續發掘各自的空間,發光發熱!

參考資料: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