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人格
本文作者 Loki Ng 為 OneSky 共同創辦人,現於矽谷灣區打滾,原文刊於作者網誌「Startup點滴」
由於工作和翻譯有關,對各地文化及語言間的異同變得更敏感,最近還讀到一篇文章說能講雙語的人在講不同語言的時候會呈現不同的人格,而且連對事情的看法也會變得不一樣,試著回想了一下自己最近的情況。
在美國見客戶,想當然爾是講英語,解說公司產品沒有困難,但講英語的場合幾乎全是商業活動--而且要主動去和別人聊天,所以講英語的人格比較起來好像比較像個Sales。但在比較輕鬆的私人聚會卻還仍是一個Engineer,要挖空心思找話題聊。
在灣區也認識不少台灣和內地朋友,跟他們用國語聊天的時候常在一些生活化的用詞上停頓許久(而且還會講錯),在香港生活了二十年後,廣東話不知不覺取代了國語成為母語,以致講廣東話的時候比較生活化,用國語則是認真得不得了。
除了語言本來結構的不一樣,使用該語言的對象更影響講那語言的「人格」。和中小學朋友用廣東話聊天的時候常常髒話亂飛,非常輕鬆(而且市井);對客戶或Startup的朋友都講英語,因此都是一本正經地說公司事情;國語本來只是在內地朗誦時會用的,但和台灣朋友哈啦一段時間後也變得很生活化--多了點台灣腔的「略髒話」。
如果語言換了對象就變得不太自然,就象和中小學朋友講英語或和對客戶講國語都變得很別扭,但最近多了點中國內地的客戶,看來講國語的人格需要變得認真一點,別一不小心就掉髒話出來。
有次和新加坡朋友一邊喝酒一邊用英語聊了一整晚,到深夜和香港同事開會的時候竟然連廣東話也講不清楚,他問我:「你是喝醉了嗎?」最後以一半英語一半廣東話進行了那次對話。
沒有,我沒醉,我只是切換不了人格而已⋯⋯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