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共享經濟企業考驗將近(林國泰)

By on January 24, 2017

本文作者林國泰,為《信報》撰寫專欄「財經DNA」,此文為節錄版本,原文請按此。

圖片來源:cohealo

圖片來源:cohealo

自從智能手機普及後,不少新商業模式應運而生,當中共享經濟令不少企業出現,不論Uber及Airbnb,他們的概念確實可減少浪費資源,雖然部分共享經濟營運模式在多個地區引起爭議,但對於當中投資者,每次向市場「吸水」,企業估值愈叫愈高,投資回報亦水漲船高,背後深信雖然業務暫時虧損,但市佔率愈高,變現力愈強,日後上市散貨快,回報可觀,但這仍屬未知之數。

美兩大共乘軟件未止血

據報,美國第二大汽車共乘軟件Lyft去年營業額為7億美元,虧損6億(美元.下同)。另一汽車共乘軟件龍頭Uber生意額60億元,虧損28億元。兩大企業營業額合共67億元,共蝕34億元,虧損金額超過營業額一半。

簡單而言,即做兩蚊生意,蝕一蚊。由於兩大軟件已發展了一段時間,虧損情況仍未見停下來,確實令人擔心。

2015年,Lyft生意額為2億元,蝕3.6億元,更有其他報道指虧損可能更嚴重,或近4.1億元。雖然生意虧損在去年改善不少,前年做兩蚊生意,蝕超過3蚊;去年,已蝕少一半。在營運新經濟企業,發展速度快,燒錢亦快。企業期望市場佔有率不斷提高,令成本效益相對上升,連同當市場發展成熟後開源節流,造靚盤數上市離場或加快發展。

[email protected]

更多林國泰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