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創科可否吹勁風? (廖美香)
GoGoVan與內地58速運近日宣布合併,本港傳媒紛紛表揚這間土產初創嶄露頭角。GoGoVan成為本港創業者成功的範例,三兩知己憑着赤手空拳,依靠自己的創意與執行力實踐夢想,給予年輕人無限憧憬。
今年另一矚目的科研初創是商湯科技,由科學園孕育,於今年7月宣布了B輪融資4.1億美元,估值超過15億美元。本月消息傳出,本港電子錢包初創TNG剛完成A輪1.15億美元融資,交易後估值達5.67億美元。本港其他著名科研轉化為成果的,還包括希望之手、森林防火機械人、Wisernews、水中銀食物測試……可謂寥寥可數,真正轟動的創新產品是科大師生研發的大疆(DJI)航拍機,坐擁全球逾半市場。相對於內地,香港的成功初創仍是九牛一毛,市民或創業者都疑惑,怎麼政府沒有好好幫一把?
政府於2015年11月成立創新及科技局,旨在推動本地創科發展及培育初創,可惜該局每每被外界評為「慢熱」,日前更被內地創投基金創始人徐小平批評為「零分」。政府推動科研確是責無旁貸, 然而該局似乎有心無力,可能真有難言之隱?原因之一是港府體制欠跨部門協調合作,獨力難行;同時社會對香港科研猜疑甚深,成功不易,回報又漫長。
科研理論須轉化為產品
其實,香港科研產業成敗依靠大眾,創業文化需要社會接受失敗。市民對政府撥款的一貫期望是要用得其所,但科研是創新,必然很大機會面對挫折,政客及市民能否接受呢?
團結香港基金於2015年底發表《香港創新科技業概況研究報告》,倡議政府增加撥款500億元給研究資助局(RGC)作科研基金,結果2016年政府只增撥20億元作院校中下游研究,不知政府是害怕納稅人責難而吝嗇,還是害怕政客的指控而謹慎?另外,政府去年財政預算撥出20億元作為創科創投基金,與風投基金向創企作配對撥款,但至今尚未批出。深圳明年GDP有望超越香港,其「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對該市貢獻高達四成,科研經費在GDP佔4.05%,而香港科研只佔GDP約0.73%,深港科技差距將愈拋愈遠。
據該會建議,大學評審機制不應只計算論文產量,更應包括社會及經濟效益。可喜的是,有關倡議獲得政府接納,今年初《施政報告》已有所闡述,教資會主席唐家成今年5月表示,愈來愈重視研究項目對本地社會和經濟帶來的影響,研究影響力包括可轉化作產品研究(例如智慧城市、金融科技和機械人技術)。科學園行政總裁黃克強認為,該建議有助院校理工科師生把科研理論轉化為產品,促進創科產業的發展。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但經濟欠多元化,科研變革可帶動多方面發展,包括知識產權貿易、設計、市務、品牌營銷等,人工智能可製造不同類型機械人影響到不同工種,甚至挑戰或取代你的工作,大數據則改變營商銷售策略。新一輪科研發展不只是理工人員的機會,更能為各行各業提供新契機。
港深「設計雙城」雙贏
近年創科風氣盛行,大學生創業興趣漸濃,不少參加國際比賽載譽而歸。科大機械人團隊「白鯨」6月在美國加州參加國際水底機械人大賽,擊敗歐美加等24支隊伍,勇奪全球冠軍。中小學校也對STEM教育漸見重視,連商界也不甘落後,信和集團辦電腦程式學習活動,奧海城商場亦設STEM實驗室。
為了普及各界對科研的興趣,團結香港基金將於本月24日至10月2日在灣仔會展舉行《創科博覽2017》,主題為「天、訊、海」,將展出中國古代及現今先進科技展品。來自全港多間大學的教授將主講最新科技發展及趨勢,料逾一萬中小學生將出席聆聽。會場也將展出大學、中學生所創造的科研產品,可埋下年輕人對科研興趣的種子。
新特首林鄭月娥上任不久,即率領主要官員到深圳一行。在科研生產鏈上, 深圳無論生產製造、人才數量,科研專利、資金支援均領先;香港則在企業融資、創新理論、與國際聯繫、市務及設計品質方面有優勢。林鄭此行,在著名設計師劉小康推動之下,於前海成立「港深設計雙城」,具有重要意義,因深圳作為創業之都,科研產品層出不窮。「生產在深圳、設計在香港」,「設計雙城」有助推動雙邊科研及人才的發展機會。
正當全球對創科發展已吹着烈風, 香港創科之風雖在加強,但仍有嫌輕輕吹。政府對科研資金支援不足,改革大學評審機制仍未具體落實,落馬洲河套區創科項目仍在研究規劃之中,智慧城市的藍圖剛推出諮詢,不少舉措只在起步階段。創科界人士期望新一屆政府能進行政府創新,打破官僚僵化,才可大膽、 有力推動創科發展。
更多廖美香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