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創新要迎難而上(莫乃光)
投資推廣署上周舉辦了Startmeup HK創業論壇,請來創業界的傳奇人物Elon Musk分享心得。他大膽設想10年以後,買一部需要全人手操作的汽車,就猶如騎馬出行,足證他改變世界的野心。
回頭看Musk的創業之路,他所接觸的創業範疇都是高門檻的行業,如能源、太空科技等,汽車亦是一般人難以進入的行業。Musk的成功有賴他能不斷顛覆每個行業的潛規則——PayPal令大眾不需再依賴銀行滙款、Tesla的出現逐漸令電動車普及化,甚至自動駕駛亦只是一步之遙、SpaceX令人類殖民火星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幻想。
香港不乏一些有石破天驚念頭或創業大計的人,近年start-up公司湧現,政府、各公營機構甚至企業都大力培育創業人才。有時不禁想,香港能否造就像Musk般的創業奇才?如果一個像Musk的創業家今天準備在香港大展拳腳,他會面對什麼境況?能否實現他的顛覆和創新?
顛覆創新 在港碰壁
不難想像到,如果這位創業家要顛覆的範疇或會牴觸法律灰色地帶,未推出市場之前投資者會有所顧慮,又可能會有政府官員說他「挑戰法治」;若業務受歡迎,市場上得到成功,監管者很快就如影隨形,令他要花上人力物力應付,甚至要準備一大筆的法律開支。這不是虛構的故事,而是筆者經常聽到一些創業家所吐的苦水,且每天都在發生。
創新及科技局成立後暫時最矚目的動作是成立幾十億資助應用研發、創投的基金。然而,政府其他部門有否把支持創新、勇於嘗試應用科技視為重要的工作?官僚作風、保守思維和維護既得利益是窒礙本港創新發展的障礙之一。
就如網絡出租車服務受到市民歡迎,但政府早前文件寫明只會在「不影響出租汽車現有的定位和規管架構」情況下研究改善審批機制引入新營運者,並研究推行優質的士專營權。研究得出的新方案能否回應市民期望,或是變相延續的士和出租車牌照的壟斷,半年後自有分解。
創造需求 助企業成長
對創業者來講,除了法律,資金是最大的問題。九成的創業者未必可以熬過從種子投資到正式首輪投資的「死亡之谷」,那麼,在培育創業者以外,有什麼能夠幫助正在起步的科技公司?矽谷在成為科網企業的大本營前,原本為發展國防的重鎮,加上鄰近研發機構如史丹福大學和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美國政府在矽谷大量投資國防研發,衍生出不少後來民用的電腦技術和通訊技術。
七十年代開始,當地政府不再向矽谷直接傾注大量資金,進而用其他方式支持產業:放寬當地退休基金資產可投資的範圍,容許這些機構投入部分投資到較高風險的創投基金,同時政府部門從當地的企業採購和試用新的科技,令矽谷的公司發展更快。香港政府在這方面需要加把勁,否則,孕育出新的公司以後,它們或發現香港的市場先天不足,很快轉往其他更有潛力的城市發展。
主動了解新科技,研究有利創新的法規,從內部開始改變官僚作風,用採購方式勇於試用新科技,這些都不是單單用錢可以解決的問題。既然政府銳意推動創新和科技,筆者希望「將創新進行到底」,而不是在享受掌聲以後,對困難的事情以各種藉口推搪。否則,就算見過Steve Jobs,見過Elon Musk也好,到最後都只能變成空談。
更多莫乃光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