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士羅生門(林燕玲)
過去一個星期,其中一單最多人討論的話題,可能是叫車程式Uber的新聞。警方上星期突然到Uber 辦公室調查,拘捕職員和扣留車輛,並說準備提出起訴。
回想幾個月前,才在這欄寫過Uber, 話說一位從事金融的好友,為了解叫車程式的生意模式,用新落地的Tesla登記,做半日業餘司機。發生警方拉人事件後,隨即想起這好友,想知他有否「以身犯險」重操故業,不過,從其他好友口中得知,原來他揸了三個月已準備換車,日前已將Tesla賣走。
說回Uber,相信全港大部分的市民, 特別是的士常客也在討論「究竟是否支持Uber」,某程度上,這其實視乎你從什麼角度出發,最簡單的,站在消費者的立場去想,沒理由不歡迎有更多選擇;站在的士司機立場,花幾百萬去買個的士牌,循正常合法途徑做生意,自然不想見到出現新的競爭對手,而其他要顧及的,還有法律、保險,相當複雜,相信不是一時三刻可以解決。
網上看到不少對於叫車程式的看法, 其中大部分理由,不外乎不滿傳統的士服務差,留言中有幸災樂禍,亦有心存憤恨。筆者也不時遇到的士拒載,確是非常討厭,最常見的是,司機一句「唔過海」,或露出「懶得應」的眼神,然後絕塵而去。多年來,除了忍氣吞聲,想不出有什麼方法對付。叫車程式的出現,成為了「救星」,事實上,它也證明一點,那就是,不少人其實願意多付一點錢,換來不用受氣,同時有較好的服務和舒適。
有評論說,Uber的出現,考驗政府有多創新。說的也是,半年前,叫車程式對很多人來說,還是相當陌生。可是現在每當提起創業,就會想起Uber,除此之外,還有住宿預訂程式Airbnb。兩者的經營理念大同小異,這世界有屋無人住,有人無屋住,部分原因是找不到對方,就利用這平台,將供應與需求聯繫上。從好的方面想,對社會也是好事,一方面市民可以賺錢,一方面將社會裏隱藏的資源釋放,這種理念,我是挺支持的。
而且這種生意,即使是普通人亦能參與,不需事先擁有龐大的資本,只要你想得到,都可以創造出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簡言之,自問有多餘的能力、時間、空間、資源,無論是靚車、靚船、靚飛機,甚至洗衣機,都可以為它重新創造價值。這種模式,套在不同行業,若行得通,分分鐘便是另一個行業的Uber。世界在變,做人還是居安思危,的士業現在的處境,將來其他行業可能也要面對。
更多林燕玲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