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暴起暴跌削貨幣功能 (陸錦榮)
本文作者陸錦榮,為《信報》撰寫專欄「EJ GLOBAL plus 國金趨勢」
3年多前曾遭挫折的比特幣(Bitcoin),去年再次閃入投資者的眼球!
同年11月,為了打擊貪腐,印度政府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法,宣布禁用最大面額的印度法幣,令印度人對比特幣的興趣大增。在美元呈強之下,人民幣持續貶值,資金通過種種渠道加速外流,比特幣的交易量在內地大增,價格狂飆,觸發中國監管機構對比特幣中國展開現場調查,單日之間,比特幣報價重挫17%。可以說,比特幣大起大落所激發的投資獲利機會,使「比特幣傳奇」在一般投資者心中既神秘又有巨大吸引力。
比特幣是一種虛擬數字貨幣,2009年面世,獨立於任何國家和政府,強調開源、去中心化,以P2P(點對點網絡)中完成解碼運算生產出來,並透過區塊鏈技術(Blockchain)確保交易和發行系統的安全性。按照最初設定,總量限制為2100萬個,預估2140年達到極限。
易變洗錢工具妨礙發展
獲取比特幣渠道有二,一是透過軟件在高性能電腦上成功運算後獲得,這項工程稱為「挖礦」(Mining)」。「挖礦」可以單打獨鬥,也可以透過「礦池」(Mining Pool),在網路上集體作業;二是透過交易買入或賣出。比特幣產生的速度隨着時間流逝而愈發緩慢,難度也愈來愈大。
從交易走勢看,2016年1月18日,比特幣報價為385美元,到今年1月4日,大幅飆升至1127美元, 不足一年,升值逾1.3倍,委實令人咋舌。可惜事隔約一周,即於1月16日,又急挫至831美元,跌幅近30%。這種供應彈性小、需求彈性大的本質;加上對外部變化十分敏感,注定了比特幣在目前發展階段大起大落的格局,波動劇烈。
比特幣被憧憬為人類自有貨幣以來第一種可以避免貶值的貨幣,因為比特幣不僅有一個終極數量,而且其P2P分布式特性和去中心化的設計結構, 排除了任何機構可肆意擴大貨幣供應量,理論上可杜絕一般意義的通脹和通縮。
事實上,世界經濟多次周期性震盪和金融危機,都突顯了政府濫發貨幣的弊端。再看深一層,法幣生產為政府所壟斷,並可隨心所欲透過中央銀行決定發行數量,此舉決定了法幣不穩定性本質。隨着美元與黃金脫鈎後,法幣濫發,政府更可放手而為,最終必然導致通脹。貨幣持續貶值,不斷侵吞普羅市民的購買力,難怪奧地利派經濟學家海耶克對此強烈批評,並建議把「貨幣非國家化」。
作為全球通用的虛擬貨幣,並且在美元強勢、本國法幣不斷貶值情況下,料比特幣將續受追捧。目前,比特幣已逐漸滲透到電子支付、電子商貿、滙款等領域,尤其在小額支付中所扮演的角色漸獲青睞。可以說,區塊鏈技術支持了比特幣交易的可靠性和不可竄改性,令人對比特幣的交易前景始終保持「良好期盼」。
不過,基於政府也不會輕易放棄法幣生產的壟斷權,在缺乏統一認許下;加上交易的匿名性,很容易成為洗黑錢和非法交易的平台,可以說,比特幣必須在有效的監管機制下,才能夠邁開更大的步伐,得到更廣泛的信心。
另一方面,當下幾個主要比特幣「礦池」佔據了逾半的網絡算力,「礦工」的集中化,有人擔心會因此出現未確認交易的重複支付和網絡攻擊等問題,成為比特幣進一步發展的障礙。
不過,從滿足貨幣支付、計價和儲藏的三大功能看,比特幣值暴起暴跌,計價便難以穩定;在儲藏上也有一定局限性。據Blockchain區域瀏覽器的資料,比特幣去年1月18日總量市值約為58億美元,到今年1月16日升至133億美元,比不上美國一家大型企業的資產規模,因而很難期望用這種虛擬貨幣,可以有效滿足全球性的藏富需求,加上波動劇烈,其不確定性所產生的持有成本相當高。
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日圓國際化備受矚目,可惜功虧一簣,主要原因是簽署《廣場協議》(Plaza Accord)後,日圓滙價大幅波動,令兌換日圓的成本難以穩定,最終無法成為廣受接納的國際儲備貨幣。
區塊鏈將成「革命」動力
可以說,比特幣的發展前景可予人無限憧憬,但發展之路卻很崎嶇,反而區塊鏈技術對未來市場的影響卻有愈演愈烈之勢。
區塊鏈作為一種數位分類賬,每一個區域都會記錄前一區域的證明號,形成鏈狀結構,且不需要借助任何中心管理機構,就構成一個可共享數字分類賬網絡,當中的數字不可竄改、不可偽造,具透明性和可追溯性,因而不僅可有效記錄比特幣等加密貨幣交易,也可廣泛用於所有需要中間人作保、認證等市場。最近,中國郵儲銀行與IBM攜手,推出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資產託管系統,利用區塊鏈解決方案,免去了重複的信用校驗過程,把原有業務環節縮短了約60%至80%,令信用交易更為高效,即可見一斑。
可以看到,金融科技(FinTech)將對傳統金融經營產生巨大改變壓力,雖然比特幣在可見將來也難以取代法幣,但因比特幣而生的區塊鏈技術卻將成為帶動「新工業革命」的一項重量級科技動力。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