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梁守肫)
又到農曆新年,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新春伊始,特意揀取一個開心的標題,作為本年第一篇文稿。所謂智慧城市(Smart City),或稱作智能城市、聰明城市等,都是同一事物,是近來新興的詞彙。在最近特首的《施政報告》,也有用到「聰明城市」一詞。
筆者不知道這名詞有沒有權威性的定義,但以常識來說,以「智慧」來形容一個城市,實在是一個擬人化的形容詞。世人之中,說得上有「智慧」的,應該是博學多才、思想敏捷、洞悉事物、熟解疑難。歷史或故事之中,每多所謂智者,猶多是智慧老人之類,是一般庶民鄉黨所信賴之人,遇有疑難,必求之於他尋求解答。
若是依這理解並把城市擬人化,則可以訂立一些要求或期望,以界定一個城市是「智慧」與否。這包括數據資料豐富、運算快捷提供數據,更須了解用者需求,以及保持數據增新等。「智慧」的定義,亦當與一地居民的要求有關。不同風俗、不同宗教、不同歷史、不同習慣,都影響數據的需要。上述所列要求,當然只是基本條件,細節很難一一討論。
所以,數據要有多少才算足夠,亦不易界定,但一切數據大多數與空間位置有關連。衣的方面,例如要想買衫,或尋找供應某類商品的商舖,自必與地點有關。食的方面,要想知道某類食肆的地點,更是空間位置的問題。住宿方面與空間有關,固毋庸多言。行的方面,要預早知道哪裏塞車、哪兒有泊車之處,更是空間數據的範疇。總之,一般生活所需,例如要找尋廁所、公共汽車、醫院等等,莫不是空間數據的運用。
我們要想知道的資料,不一定局限於位置的尋覓。譬如溫度的變化、股票的價格、法例的內容等,都不是與空間位置有關,但這類「非空間數據」實在遠小於「空間數據」。其中一些事物,亦不是絕對獨立於空間之外,例如氣溫資料,某區與他區的溫度未必盡同,高地和低地亦有溫差,所以,一切數據始終難免與空間位置有關。有分析者曰,數據之中,「空間數據」大約佔80%,「非空間數據」只佔約20%。此說看來可信。
數據既與空間有密切關連,接下來便可想像到「智慧城市」的建立,自必有測量定位與資訊系統作為基礎。目前香港的資訊系統本已不差,有不少政府部門固有蒐集工作所需的數據,並發展了一己的數據庫。甚至私營機構、大型企業,也有類似的作業及設施,但這些數據大多只流通於個別組織內,若有人要蒐集多元化數據,從不同來源滙聚一起,則須通過長遠的過程和格式轉換,費時耗力,才可能弄出一些成績。
因此,要把香港建設為「智慧」城市,應由政府主導,設立一個空間地理數據共享平台,以互聯網、訊息網絡中樞(Portal)和應用程式介面(API)運作,讓各政府部門以至公眾,把自己的空間數據在平台上交換共享。這樣,一方面能把趨向複雜的空間數據妥善集中、統一儲存及管理;另一方面,則可避免重複工作,能讓大眾一站式得到數據,幫助工程及商業等施工決策。
我們正處於大數據時代,數據量之多、增長之快,更是前所未見。數據分析及資訊傳遞已成為經濟及社會發展重要一環。追求發展香港成為「智慧」城市事所應為,世界上許多其他城市也紛紛以此作標榜,香港也應早作準備向此邁進。
更多梁守肫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