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內容能躺著賺錢
Kwun-Lok,生於中國福建,長於香港。曾共同創辦翻譯服務 OneSky,和歐洲、美國、亞洲上百家公司打過交道,更因而逗留科技聖城三藩市長達一年多。原文刊於作者網誌「Startup點滴」
在前一篇「不會程式和設計,在Startup裏還能幹嘛?」淺淺地說了點內容營銷的流程,也正在準備接下來為公司要寫的內容列表,需要讓自己更了解每一篇文章到底為了甚麼在做,所以把想做的內容歸納成 2 個主調。
1. 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的內容──搜尋為主
這種內容大多實而不華,直接解釋怎樣解決某個和產品有關的問題,當下沒有那個難題的人大都直接略過,但當遇到問題的時候就會想找到它。
舉個極端的例子:Youtube或Vimeo之類的影片站上常有軟體破解的教學影片(姑勿論到底內容是否真確;破解軟件是否合理),你在Google上找「adobe crack」就會出現在結果前面,因為你遇到「無法破解軟件」這個問題,而它提供了解決辦法。但當你沒有要破解軟件的時候,那條短片對你來說毫無意義--甚至你會覺得很反感。
宣傳這類內容需要做的事就是做好SEO(至於怎麼做擇日再談),以及到各種相關社區留下腳毛、刷存在感,讓人能在遇到該問題的時候從不同渠道發現你為他們準備好的內容(也就是解決方案)就夠了。
有一家提供Marketing軟件的公司Hubspot寫了一篇「How to Write a Blog Post」,佔據著Google的「how to write blog post」搜索結果第一位。
那文章簡單說了如何寫一篇blog;提供了一些樣板;教了一點如何為blog做SEO等等的小技巧。當然,這文章的目標群體就是「想開始做內容營銷的人」--也是以後可能會付錢使用他們產品的人。
文章是在2014年底寫的,但在2016年「how to write blog post」的問題依然困擾著所有想做內容營銷的人,每天都會有人透過Google搜尋看到那文章,從而經過幾個步驟後成為付費用戶(營銷漏斗概念往後再說)。
由此可見,你說這文章是印鈔機並無不可,它可能每天只帶來少量的錢。不過整個Hubspot有 4,000 多篇和營銷有關的文章,每天帶來的效果絕對讓人充滿想像。
這種文章短期效果可能不大,但SEO做好後累積下來其實效果可觀。假如一篇文章每天能帶來 3 個訪客,一年放著不理也能帶來 1,095 個──躺著也賺錢。
除了B2B的內容營銷大都走這路線外,一些需要解決問題的大眾產品也一樣。例如健身產品(關鍵字:練肌肉)、健康食品(關鍵字:吃健康)等。
2. 為了引起共鳴而做的內容──分享為主
這則是很多面向大眾的產品會做的內容(B2B也會,只是數量比較少)。撇除「讓90億人都震驚」之類的邪魔外道,能病毒式爆發的內容都不外乎是替用戶說出他們的心底話,或牽引起他們的某些情感:開心、興奮等等。
說出心底話
有個Blogger分享了他其中一篇文章為甚麼在寫後一年有病毒式爆發,一星期內帶來了超過100萬次瀏覽。
他寫了篇「要趁年輕多旅行」,一年後有個新加坡學生把那文章分享在一個旅行相關的學生群組裏,Jackpot。文章所提倡的理念(趁年輕多旅行)正好是一個旅行學生群組所追求的──所以那文章提供了學生們一個機會間接地告訴朋友們:
你看,他說要趁年輕多旅行,正好是我現正在做的!
不意外地,年輕旅行者的朋友也大都是年輕旅行者,然後就一轉發不可收拾了,那段時間作者卻是甚麼都沒做。
每次選舉期間各候選人的相關新聞也有此效果,因為分享轉發就是一種表態、一種自我再肯定:我支持A所以轉發A的正面新聞,我反對B所以轉發B的負面新聞。
要達到分享的效果,內容中要包含一個信念(像是一句短而精的句子)代讀者表達,而且要投放在一個緊密相連且類似的群體中才能得到引爆效果。
回看我分享轉發最多的兩篇文章也一樣,「當Engineer不再寫程式」替想改變自己的讀者說出了一個願望:
我要有一點無恥
「不會程式和設計,在Startup裏還能幹嘛?」則是替做內容營銷的人說:
你/我做內容營銷都在自嗨。
或替在Startup裏被當成二等公民的非設計非程式成員說:
我不會程式和設計,但我也能做Startup!
沒有爆發可以是因為我提倡的信念不夠強、目標群體不夠緊密等因素。
牽引情感
笑是人類的共同語言,所以各種牽引起快樂情感的笑話分享效果很高,國際上有Buzzfeed、9GAG,香港的高登和台灣的PTT也有類似效果,惡搞的內容總是能得到更多分享得以擴散開來。
體育相關的內容則是讓你和朋友分享興奮:像是NBA的Curry在最後一秒投進一顆超遠三分球。
哇,這能人所不能,要讓我朋友也看看。
相對地,這種內容鮮有重用性。一年後的瀏覽量可能接近 0 (可以想像一下你甚麼時候會找回 1 年前的政治相關內容),你也不會主動去找出特定的笑料。
比起SEO,這種內容更適合在Social Media中推廣。大規模的病毒式爆發的確需要一點運氣,但得到多點分享轉發絕對是可以精心設計出來的。
不同的產品服務需要不同的內容,不同的內容則需要不同的推廣渠道,SEO和Social Media絕不是萬靈丹。
常看到很多B2B的Social Media頁面充滿笑料;或是產品和政治無關的頁面充滿政治內容,倒是沒怎麼看過相反的。每星期 10 個點擊單純地看確實比不上兩天 400 個點擊,但把時間拉長到一年就有差別了。很多成功公司的內容都是追求持續效果--而非賭博式的一次爆發,除非你能夠拿捏到每星期持續爆發的節奏。
有些高CP值(Cost-performance)的題目可以「搜尋」和「分享」並存,不過和交到好女友一樣只能隨緣無法強求。「搜尋」和「分享」都沒有的內容則非常多,簡單來說也是「自嗨」--我自己的Blog也不少。
在自己的Blog「自嗨」當然沒甚麼問題,為公司做卻一定要搞清楚為了「搜尋」或「分享」而做,要不只是白花時間在「內容營銷」卻無法看到效果。
這是「硬內容」第 2 篇,能幫到你的話希望你也Like我的Facebook專頁,或直接在專頁裏傳訊息給我,讓我有動力繼續分享「更硬」的內容。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