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的疑難雜症(管理新思維)
原文刊於《信報》的專欄「管理新思維」
統籌:陳志輝(中大EMBA課程主任)
主持:陳志輝、林邦源、羅曼穎
嘉賓:鍾玲(年輕企業家)
整理:謝冠東
陳:陳志輝 羅:羅曼穎 林:林邦源 鍾:鍾玲(Candy)
林: 今天與大家暢談創業須知。創業可分為四個步驟:Idea(意念)、Prototype(原型)、Startup(初創)和Scale up(拓展)。請創業常客Candy來為我們現身說法吧。就第一步「意念」,你有什麼看法?
新時代意念
鍾: 時下流行講創新,但創新並非純粹無中所有,它必須有內涵,建基於市場的需要。
林: 例如喝茶是一種需要,但若有人改為推銷聞茶,並聲稱這是創新,恐怕只屬無聊,難以發展為一家企業。
鍾: 除了對應需要,我們亦要適應社會轉變。以前只能用鑰匙開鎖,然而今天有了晶片,酒店就可以改為拍卡開鎖,甚至可應用生物科技,辨認瞳孔或指紋開鎖。這也是創意之源。
林: 在你心目中,哪些意念屬於最優秀之列?
鍾: 應順應社會的大趨勢。新產品應走便利化、網絡化的路線,Uber和Airbnb均藉此大放異彩。過往租用酒店可能通過旅行社,今天則流行網上訂房。
陳: 總結而言,這些公司在網絡化之餘,仍是源於一項需要。只是那種需要過往通過傳統方法來滿足,例如一條鑰匙,然而那並不便利,而且不一定安全,因為鑰匙可以複製。今天同一項需要可改為應用新科技,例如拍卡。相比傳統方式,它更為方便可靠,質量更高。為何外國能率先創新,創立如Uber和Airbnb等平台?
鍾: 外國人的思維較自由奔放,他們想到利用閒置的資源。例如丈夫晚上10時才要接送妻子,在此之前他的汽車是閒置的,不用只是浪費,倒不如與別人共享這些資源,載他們一程,還可從中認識新朋友。這也是源於他們的性格較願意與別人分享,而非崇尚獨佔。共享文化是Uber和Airbnb等平台的成功關鍵,當大家追求共享,便需要一個平台,把供應和需求方配對起來,那便形成一種商機。
林: 第二步是原型。這方面Candy有什麼經驗?
鍾: 意念可以天馬行空,激盪人心,談起上來喋喋不休,但原型則要把意念收窄,要鎖定具體的產品或服務,而且要設定目標和時間表,那是任何商業項目的基本元素,包括創業項目。假如一直只有意念,沒有原型,要成立企業只會遙遙無期。創業的常見失敗例子,就是永遠只停留在意念階段,甚至不斷增加新的意念,令心目中的產品或服務變得愈來愈笨重,反而更難推動,這些意念只會變得毫無用處。
別執着完美
林: 如要十全十美、功能齊備才推出市場,那往往不設實際。記得早年的Windows軟件經常當機,可是若Bill Gates要待軟件像Windows 10那樣完善才作銷售,今天就不會有微軟這家公司了。創業者首先要追求創造一項minimal viable product(最基本能推出的產品/服務),而非一項最完美的產品。
陳: 博士學生也有這種毛病。還有兩個月要交卷了,但他總說現時的論文還是未盡人意,說最近有篇重頭文章發表了怎能不包括在內,我說你現在加上這篇文章,3個月後又會有另一篇,那是永無止境,結果只是無法畢業。
不過依你們看,創業者未能由意念邁向原型,通常是因為太完美主義,還是意念尚未清楚就嘗試創造?他們是走得太慢還是太快?
林: 與高談闊論意念不同,製造原型始終需要一些成本,那是創業者未能再進一步的一個障礙。創業者要從4個F身上吸納資金,首先是Founder(創業者)自己,第二是Family(家人),第三是Friend(朋友),第四是Fool(愚人),那是天使投資者的自嘲,即使創業者與他非親非故,他們仍願意一擲千金。
陳: 我想另一個原因是缺乏工作經驗。有些大學一年級同學看到創業者一朝致富,不禁心動,就高呼要創業。然而他們只讀了一年,學業知識不足,又沒有工作經驗,沒見過真實的原型,因此講的時候天花亂墜,到做的時候卻無能為力。
鍾: 教授之前說有些創業者走得太快或太慢,我深有同感。創業者應視乎手上的資金和人力資源來決定行軍速度。資金不一定需要很多,假如你只有5萬元,就構思5萬元的商業計劃。假如你只有兩個同事,那就按他們的本事,草擬你的鴻圖大計。你要做網上商店,需要寫個網頁,但不代表你就要耗費極多人力物力,你可以借用一些已開發的程式,例如Magento網上商店系統。這也是一種minimal viable product。假若你要萬事俱備,甚至親身去學寫網頁,以求盡善盡美,那進度就肯定太慢,說不定到你學會了,網購的潮流也已成為明日黃花。
開局與中局
陳: 到一家企業進入初創以至拓展階段,它其實需要哪些團隊成員?
林: 我認識不少初創企業,除了有滿腔熱血的年輕人,其實也有一些較資深的前輩。三四個年輕人共同創業,也許及不上三四個界別不同、具備不同經驗的人。假如創業者只邀請身邊的同學合夥,大家的接觸面大同小異,知識和眼界便難免狹隘。
鍾: 一旦進入初創階段,就要聘請員工。有些人心想朋友或同學可以捱義氣,免費或以友情價效勞,可是一來對方未必想冒創業風險,二來他亦有需要養家,有來自家人的壓力,不能長期陪你無薪工作。即使他最初盛意拳拳要幫你一把,但這些激情也會有一天燃燒殆盡。創業家應把出糧列入商業計劃之內,因此企業要賺錢,即使薄利也好,不能長期虧損。
陳: 創業的難處在於,創業家尚不知道他的意念是否可行,便要行走江湖。家人也不知道他創業能否成功,然而畢竟是親生兒子,怎能不支持?但想深一層,那豈不像把金錢丟進黑洞之中?
鍾: 是的,那甚至可能害了他,除了損失金錢,也浪費了他的時間。
林: 這也證明了資深團隊成員的重要性,他們能按自身經驗提供建議。現時不少大學和機構均有配對服務,由曾經成功創業的學長,協助想法新穎的年輕人去創業,達到雙劍合璧。不過這些學長通常貴人事忙,能給予的指導有限,所以公司最好還是有資深的合夥人,成功機會較大。
羅: 這亦說明了年輕人要重視人際網絡,畢竟他們經驗有限,有需要時可以向不同領域的長輩請教,彌補自身不足。
陳: 按Candy經驗,企業一般應在什麼時候開始賺錢,讓資金回籠?
鍾: 在意念和原型階段肯定沒有收入,在初創階段也是困難,但到拓展時應該已有盈利基礎。假如業務根本沒有利潤,卻仍去拓展,就很值得商榷。有些投資者喜歡收購已踏入拓展階段的公司,而不投資意念、原型或初創公司,這是因為很多企業都無法由初創過渡至拓展階段。到企業能夠拓展,有收入,投資者就覺得它真的切實可行,投放資金就更具信心。這也是創業要爭取盈利的原因,那能吸引更多資金,去進行拓展,開發下一個意念和原型。
陳: 創業就像下棋,初創時是開局,而到拓展時便進入中局。有些棋手只喜歡開局,他就不斷開發意念和原型,到稍有盈利就把生意賣給投資者,然後又再開另一局。
鍾: 是的,有些創業家希望事業長存,成為百年基業,那是企業家;但外國有很多創業家就只是喜歡創業,每逢事業到達一定規模,便尋求脫手,再孕育下一盤生意。
林: 企業初創階段,前路尚不清晰,往往需要探索,摸着石頭過河;但到企業規模漸大,引入更多投資者,甚至上市,就要每3個月發布業績。主席開始覺得自己更像個打工的人,失去了冒險和創新的自由,緬懷起創業的歲月,於是寧可賣掉生意,從頭做起。這是人各有志,並無定規。
更多「管理新思維」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