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無」誓言頃刻變質 WhatsApp之父英名保衞戰
短訊程式WhatsApp上月底宣布改變私隱政策,用戶的電話號碼將與母公司Facebook(fb)分享,又容許商戶與用家接觸,拓展廣告收入的意圖彰彰明甚。
世上沒有免費午餐,沒有人指望商業機構只為人民服務,不求回報。只是WhatsApp創辦人兼行政總裁庫姆(Jan Koum)由鐵幕極權黎民搖身一變成為全球通訊解放者,白手興家的故事實在激盪人心;保障私隱乃WhatsApp基因之說又街知巷聞,以致這次底線失守尤其矚目。
親歷獨裁統治 深明私隱重要
庫姆1976年生於烏克蘭猶太裔家庭,在基輔附近的村落長大,父親是建築管工,母親是主婦,生活清苦,家中甚至沒有熱水供應。庫姆童年活在蘇聯統治下,政府竊聽監視乃家常便飯。正如庫姆所言,外界閱讀奧威爾(George Orwell)的《1984》,他卻是親歷其中。
蘇聯解體後掀起一波猶太移民潮,16歲的庫姆亦隨母親投奔美國,落腳點正是現已成為加州矽谷大本營的芒廷維尤(Mountain View)。靠政府津貼,庫姆一家租了個兩房小單位,為了生活,庫姆一邊讀書一邊在雜貨店當清潔工。母親後來患癌,不能再工作,一家就靠傷殘津貼及食物券維生。
庫姆是問題學生,成績平平,但對電腦程式很感興趣,為了省錢就到二手書店購買相關指南,讀畢後再歸還,18歲就自學成才。庫姆大學時期繼續半工讀,在安永會計師事務所(Ernst & Young)當兼職,負責測試網絡系統保安,因而結識WhatsApp另一創辦人、當時正効力雅虎的阿克頓(Brian Acton)。
庫姆1998年亦加入雅虎,不久後更為工作放棄學業。在雅虎的9年間,庫姆先後負責系統保安及基建工程,阿克頓則負責廣告生意。二人對雅虎的工作都感到意興闌珊,遂於2007年雙雙辭職,結伴周遊列國一年。之後重投職場,庫姆及阿克頓不約而同都應徵過fb,同樣不獲錄用,前路茫茫。
2009年1月, 庫姆買了一部iPhone,意識到應用程式商機無限,因而決心在這方面發展。庫姆憶起當年移民美國,與父親及其他烏克蘭親友分隔兩地,只能靠收費昂貴的長途電話保持聯絡,因而靈機一觸,以開發一套方便、毫無花巧且促進人與人之間交流的通訊程式為目標。
當年,網上即時短訊已相當盛行,網絡電話亦有Skype及Google G-Talk等。WhatsApp獨特之處在於手機號碼就是用戶名稱,通訊錄就是現成的社交網絡,適用於任何裝置,而且費用便宜(後來下載費及年費更告取消),比傳統手機短訊划算得多。
WhatsApp成立約半年後,阿克頓亦加盟,並游說5名雅虎舊同事出資,為公司提供第一筆25萬美元種籽基金。WhatsApp面世短短兩年已躋身美國各大程式店龍虎榜,至2013年活躍用戶人數增至2億,大可仿效其他對手透過賣廣告及手遊賺大錢。庫姆卻堅持不為圖利而犧牲用戶私隱,只收取年費0.99美元幫補成本,更在枱頭貼上「無廣告!無遊戲!無噱頭!」字句,時刻自我提醒。
WhatsApp愈來愈受歡迎,引起fb注意,創辦人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於2012年開始接觸庫姆,2014年2月初正式提出收購。庫姆考慮數天,不遲不早挑在情人節跑到朱克伯格的家當「電燈泡」,一邊吃着朱克伯格為太太準備的士多啤梨朱克力,一邊敲定賣盤細節。
5天後,fb宣布以約200億美元收購WhatsApp,相當於烏克蘭國內生產總值(GDP)超過一成,庫姆身家估計暴漲至68億美元。過去兩年,WhatsApp在庫姆掌管下不斷壯大,活躍用戶人數今年初突破10億。
新私隱政策出台,傳媒紛紛翻庫姆的舊賬,例如他在WhatsApp成立之初曾寫道:「WhatsApp永不會出賣你的個人資料,從前不會,現在不會,以後也不會。」接受fb收購時,他亦堅持:「對用戶而言,交易帶來的改變是:毫無改變。WhatsApp將繼續自主,獨立營運。」
原則與逐利兩難存,這一刻,相信庫姆感受至深。
更多「人氣我寫」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