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鯨魚吃膠亡 減塑豈容拖 (鄧淑明博士)

By on June 8, 2018

本文作者鄧淑明博士,為香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榮譽教授,以及團結香港基金顧問,為《信報》撰寫專欄「科網人語

本月初泰國南部一條死去的領航鯨體內,竟發現塞滿了80多個塑膠袋,這則新聞使人神傷,也令人再次關注海洋污染的問題。

市場調查機構Euromonitor指出,2016年全球共賣出4800億瓶膠樽飲料,平均每分鐘售出逾90萬瓶。雖然塑膠在世界通行只是近70年的事,但膠樽要回歸大自然卻要花400多年。

美國國家生態分析和綜合中心(NCEAS)和喬治亞大學於2015年調查了192個沿海國家,研究發現,每年估計有近1000萬噸塑膠垃圾流入大海,而20個源頭地區中,亞洲國家佔去13個,中國是其中一個。

全球都想方設法去解決這個大議題。首先,如何處理累積多時的海洋垃圾?一位荷蘭學生發起並於2013年成立的非牟利組織「海洋清潔計劃」(The Ocean Cleanup),提到垃圾會集中在全球五大環流中,但要逐一撿拾極之費時。該會集合70多位工程師、研究員、科學家和電腦模型人員,以先進科技設計出一個漂流牆,隨波逐流,它會把垃圾網住,估計5年內可清理海洋一半垃圾,過去兩年已在北海成功實驗過。

塑膠在世界通行只是近70年的事,但膠樽要回歸大自然卻要花400多年。(路透資料圖片)

塑膠在世界通行只是近70年,但膠樽要回歸大自然卻要400多年。(路透資料圖片)

支持這個行動的不分老幼。一群在奧地利的12歲學生在老師的鼓勵下,啟動「兒童救海洋」(Kids Save Ocean)行動。他們將於月底在聯合國會議上和數以百計的兒童共商大計,也打算以眾籌為The Ocean Cleanup募集300萬美元經費,志氣不小。

此外,「按樽」亦是源頭減廢的方法。挪威早於1972年已有膠樽回收機,按容量計費,回收機分布在超市和學校,當地的膠樽回收率高逾九成。

同時,科學家也研究以生物吃掉塑膠。早前日本有研究指細菌可以分解塑膠,不過速度緩慢。今年5月在期刊《環境科學和科技》中提到,史丹福大學學生Anja Brandon,發現黃粉蟲可以吃掉塑料,一個月大概消耗0.87克,數字似乎微不足道,卻不失為一條出路。 塑膠垃圾也是香港主要的廢物成分之一,2016年香港固體垃圾數字顯示,香港人每日平均塑料廢物量超過2000噸,佔廢物總數逾兩成。

其實很多廢物本身仍有價值,環護教育基金會「樹e護計劃」早前為小朋友免費舉辦的「紙種植物」工作坊,把廢紙攪碎的紙漿讓種子發芽生長,希望把珍惜資源這個價值在年輕人心中埋下種子,長大後會為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出一分力。

更多鄧淑明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