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園5生科企夠資格上主板 港交所改例添優勢 投資者查詢驟增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
港交所(00388)剛落實上市制度改革,開始接受產品仍在研發階段、未有收入、市值逾15億元的生物科技公司申請上市。香港科技園公司生物醫藥群組(醫療診斷)高級經理施純輝表示,科學園園區現有的100多家生科公司中,有3至5家符合上市資格,在港交所改例後,很多外國投資者對生科行業的興趣更明顯增加。
生物科技公司從具體研究概念開始,須經過多重臨床測試,並且獲得藥監當局審批,才能夠把製成品推出市場,過程動輒花10年以上,研發開支極大,但在產品應市前沒有銷售收入。因此港交所改例後准許初創生物科技公司上市集資,有助他們開拓巨大融資渠道。
施純輝指出,現時園區有3至5家生科企業已符合上市資格,但由於生科公司每通過一個研發階段,其估值會驟增,故難以估算未來一兩年有多少公司將會合資格上市。他又說,新的上市制度推出後,明顯吸引更多海外投資者詢問投資香港生物科技初創的機會。
佔用土地少 研發經驗豐富
施純輝隸屬的生物醫藥群組在2007年成立,當時認識此行業的投資者寥寥可數。時至今日,科技園可以為園區初創公司配對的投資者,已增至200名以上,遍及藥廠的前高層、專研生物科技的投資者。
他續稱,由於生物科技研發與其他產業不同,「不用太多地、太多人」,故香港在高增值的研發行業有優勢。他舉例,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均有多年進行臨床測試的豐富經驗,數據亦獲歐美及中國藥監當局認可,而且香港實行電子病歷紀錄,公立醫院服務近九成香港人口,臨床數據資源充足。
施純輝又說,去年《新英倫醫學雜誌》選出十份最具影響力論文中,單是來自香港的研究便佔了2篇,其他8篇均來自全球不同城市,反映香港科研技術達到國際頂尖水平。
本地廠家產業鏈完善
不過,有批評認為香港即使強於研發,把產品商業化一環仍然未夠完善。同場接受訪問的宏聲醫療科技(香港)創辦人兼行政總裁孫瑋良稱,其研發的無創「眼藥導入儀」去年獲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大獎。他承認曾以為要北上物色廠家生產原形機模,卻意外發現不少本地廠家從事測試、生產等中下游環節,從精細模具到大量生產皆有,「香港不是沒有土壤,只是需要時間。」他計劃臨床測試完畢後,會再找銷售合作夥伴,「香港(產業鏈)其實齊全,只是當初大家各自做,沒有留意。」
今年度《財政預算案》中有400億元撥款與科技園有關,其中100億元由科技園直接支配,當中70億元支持初創企業、30億元用作基建。施純輝指出,除了現時已經設立的生物醫藥科技支援中心和護康儀器創新中心外,預算案中提到但未正式成立的小批量實驗生產設施、動物研究及藥物測試設施,將分別為生科公司生產臨床測試所需的製品,以及用動物測試的安全性、毒性檢測,均是支援研發項目取得審批的必經階段。
他表示,業界有建議長遠或須把生產基地擴至落馬洲河套區、大灣區,但生物科技行業可為香港發展高增值職位,故暫時仍希望主力留在香港。
採訪、撰文:黃翹恩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