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生物科技優勢 創建國際創科中心 (葉玉如)
生物科技能為人們創造健康生活,正在經歷的一場世紀疫情促使全球對生物醫療更為關注。香港在生物科技領域具備優勢,惟本地的科研生態系統,包括資金、人才、科研合作等方面,仍存有不少改進空間。政府應繼續優化科研資助體制及人才政策,並推動和大學、研發中心及業界的緊密合作,有助打造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
增研發投入 聚科研人才
香港擁有多所頂尖大學,滙聚了不少世界級的生物科技人才;但本地研發投入與一些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相比,並不佔優勢。現時,全球各地競相發展創新科技,如新加坡、日本、韓國等地,均推出多項措施積極招攬科技人才。面對激烈競爭,香港應在資源投放和吸引人才的政策方面調整至更具競爭力。
政府近年致力增加研發資源的投入,包括提出在2022年前將總研發開支增加一倍至佔GDP的1.5%,同時鼓勵社會各界資助研發活動,拓寬經費來源渠道。其中一項很好的舉措,是政府撥款100億港元在香港科學園設立的兩個「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分別為專注醫療科技的「Health@InnoHK」和專注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科技的「AIR@InnoHK」。首批入駐平台的二十多間研發中心,均經過嚴格遴選,為業界精英和出色科研專家所牽頭,並引進世界知名大學和科研人員開展合作,有助香港成為區內滙聚和培育科技人才的搖籃。
設大型機構 促科研合作
跨學科、跨領域的合作,是未來生物科技發展的重要方向。筆者從事腦科學研究,對此深有體會。近年來很多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包括大數據分析及人工智能等,都對腦科學研究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政府在這方面可以擔當更積極角色。例如,成立大型研究機構,為跨學科、跨領域的合作提供共享的科研平台,以及穩定的資金支持。此舉可產生長遠有益的影響:一方面,將促進生物科技、醫療科技和臨床研究等不同領域的研究人員專長互補、互相啟發,在前沿科學領域獲得突破性成果。另一方面,也有助吸引國際頂尖的科技人才来港,同時為本地科研人才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
融兩地優勢 創協同效應
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為香港帶來寶貴的發展機遇。香港和區內各城市應設立清晰定位,強化本身的獨特優勢,合作發揮最大的協同效應。
香港的科研實力雄厚,高科技人才薈萃,但技術轉移和研究成果商業化仍有不少局限。這方面可與大灣區內其他城市相配合,將香港處於上游的科研技術,在大灣區轉化成產品及服務,輻射至內地龐大市場,完善上、中、下游的科研產業鏈。
其中,深港河套是融合兩地優勢、發揮協同效應的極佳平台:它橫跨深圳河兩岸,地理位置非常優越,在國家「十四五」規劃中被納入大灣區重大合作平台建設。香港和深圳兩地政府正共同研究制定適宜深港河套發展的聯合政策,探索提供科研資源、資金及人才流動等方面的便利及支援措施,相信將有助深港河套成為推動兩地創科產業生態鏈,及推動建設大灣區成為國際科創中心的重要引擎。
揚香港所長 引領大灣區發展
香港於生物科技領域優勢良多。除了頂尖的科研能力外,香港的生物醫藥規管體系與國際接軌,可在生物科技研究和產品「引進來、走出去」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香港的臨床測試數據同時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美國FDA、歐洲EMA等藥物監管機構認可作藥物註冊用途。此外,香港是國際醫藥品稽查協約組織(PIC/S)成員。香港科學園正在與本地大學合作,建設符合PIC/S認證的良好生產規範(GMP)國際級設施,可用於生產先進療法製品。政府近期還推出香港基因組計劃,成立香港基因組中心,促進建立本地人口的基因組數據庫,支援基因組醫學的臨床應用和研究。
同時,香港有條件發展一些高增值、高科技的生物科技產業。例如,基於前沿交叉領域發展起來的促成技術(enabling technologies),可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關鍵支撐,有助應付未來科技挑戰;又或者,在香港成立生物科技製品的先導工廠(pilot plant),提供研發、測試,甚至小規模生產的服務,為之後在大灣區大規模量產做準備,有助形成暢通的成果轉化管道,幫助建構一個能結合產、學、研,連接內地、香港與國際的科研生態系統。
此外,大灣區的生物科技企業發展成熟後,可在香港進行融資及上市,並借助香港的國際化優勢打進國際市場。
自2018年港交所放寬生物科技公司來港上市規則,香港已集資數以百億港元,成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集資中心。可見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是推動生物科技發展的另一優勢,未來或可吸引更多內地乃至全球的生物科技企業來港上市。
大灣區互惠共贏 世界級研發之都
香港有着高端的科研水平、可信賴的醫療系統、活躍自由的資本市場、與國際接軌的知識產權保護及法律制度等許多獨特的優勢,配合大灣區的快速發展,我們可趁機廣納科研及商業專才,面向國家和大灣區的需求,推動原創科技成果高效地轉化成為健康醫療產品,促進大灣區成為生物科技的亞洲樞紐及創新基地。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