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人工智能推動教學進步 (車品覺)

By on October 25, 2017

本文作者車品覺,為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專家合夥人、原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為《信報》撰寫專欄全民大數據

小學、中學和大學的大數據不妨好好運用,作為培育下一代的研究主題。(新華社資料圖片)

學校的大數據不妨好好運用,作為培育下一代的研究主題。(新華社資料圖片)

記得讀大學時期有一次被教授叫去問話,據說我的一份程式設計功課與另一位同學的有80%相似,被視為有抄襲嫌疑。我當然不服氣,質問教授根據何在,教授便介紹了他為節省時間而編寫的改功課程式,懂得自動計分及偵測學生「抄功課」行為。教授說了一句話:「Learn to be lazy(學習偷懶)是一種能力」。接下來兩年,我便幫他繼續更新這個軟體,當然最大得益人是我,因為這是我人生的第一課。

幫老師分擔瑣碎工作

其實現今的人工智能比起30年前更具有改善教育體系的可能性,試想一下好像香港的環境,小班教學不容易實現,學生很難得到針對他們優點缺點的個性化指導。人工智能的最佳切入點可能是替老師完成一些不得不做的瑣碎工作,讓他們有更多時間去幫助學生。

另一方面,美國愈來愈多公司開展教學專案,旨在加強和改進教學方式。在教育領域進行主動創新的時機無疑已經成熟,人工智能可以讓學生獲得更細緻的教育,很多公司正在探索用AI輔導學業的可能性。例如Carnegie Learning、ThinksterMath等公司正是這方面的先驅,推出了旨在輔導學生完成家庭作業和學習數學的服務。好處是學生可以在壓力小及更靈活的環境中學習,獲得專門針對他們優缺點、更接近於一對一的體驗。舉個內地例子,學校利用電子書的閱讀紀錄了解同學的興趣與考試成績的關係,從而決定平日的教學策略。這不是讓老師失掉飯碗,相反在AI弄清了學生學得好和學得不好的原因後,老師可以介入提供更多幫助。

學校數據可追溯易整合

創科局最近提到大數據平台,我覺得好好運用小學、中學和大學的大數據,作為培育下一代的研究主題,肯定是一個不錯的方向。從大數據的角度來說,學校的數據雖然分散,但勝在完整及可追溯,標準化相對容易,有利於整合。

事實上,類似的專案不算新鮮,已經分別在杭州和蘇州開展,並見到初步成果。我的朋友周濤教授還在成都電子大學做了一個「加伙食費會否影響成績」的實驗,結果顯示改變不大;卻意外地發現了,外省來的大一學生是否得到正常社交生活,其實極為影響學業。

講到底,我認為大數據專案若要成功,必須找到有強烈需求的切入點。「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句古話也許是時候加入科技元素了。

(編者按:車品覺最新著作《覺悟.大數據》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更多車品覺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