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超越矽谷之謎 (高天佑)
昨天剛睡醒,看到一條即時新聞,表示根據最新研究,香港已超越矽谷、以色列、倫敦,成為「全球創科樞紐」,而且該研究由畢馬威(KPMG)和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聯手炮製,極具權威地位;筆者身為香港人一分子,不禁也飄飄然。但當我擦亮眼睛,下載整份報告細讀,卻發現該研究主要在香港進行,上述結論乃來自300多名大學生的回應而得出,或許稱為「港生眼中創科樞紐」比較準確。不過無論如何,這份報告的其他發現或多或少帶來啟示,尚算有參考價值。
該報告題為《以創業家精神推動香港轉型》(Transforming Hong Kong Through Entrepreneurship),由KPMG和阿里創業者基金在今年3月至5月合作進行研究,旨在探討本港創業生態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主要訪問了100位創業者、300多名大學生,以及一批商界領袖和KOL。
創科樞紐 54%港生選大灣區
至於昨天成為很多媒體新聞標題的結論,則建基於該項研究向300多名大學生詢問,他們覺得哪裏是創業的最佳地點,可選多個答案(The best locations to start a business)。結果,最多人選擇大灣區(54%),其後依次為新加坡(40%)、香港(39%)、矽谷(38%)和北京中關村(27%)。
從這角度看,確實可說香港「超越」了矽谷、以色列、倫敦等地,成為「香港學生心目中」的「三大創科樞紐」之一。更搞笑的是,所謂「大灣區」規劃至今只聞樓梯響,連涵蓋哪些城市都未確定,竟已有最多大學生(54%)選擇為最佳創業地點,可見大灣區真的萬眾期待,起碼感覺好勁。
無論如何,這份研究報告還帶來不少啟示。例如其中一個問題是請創業者列舉本港核心競爭優勢,結果最多人選擇營商便利(53%)、地利(43%)和稅務或其他政府誘因(32%),卻只得15%人選擇創業家精神(Entrepreneurial mindset),看來本港創業氛圍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另外,創業者在香港最易獲得的助力包括共享工作空間(31%)、各類會議(30%)和加速器/孵化器(30%),這符合業界一般觀感,觀乎近年如雨後春筍的co-working space和incubator,以及幾乎日日上演的大小論壇和會議,便可見一斑。然而,分別只得10%和15%創業者獲得專業指導(Mentoring)和科研支持(R&D Support),反映本港生態系統對創業者的支援流於重「形」輕「實」、重「硬」輕「軟」。
同時,儘管最多大學生(54%)首選大灣區為最佳創業地點,但只得31%創業者認為本港初創企業(startups)已跟大灣區達成良好連接,相反多達36%創業者對此表示不同意。假若情況沒顯著改善,當大學生日後投身創業時,恐怕會大失所望。
更多高天佑文章:
[ English Version ]
HK has a lot of catching up to do to achieve tech hub dream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