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GMV之謎(高天佑)
一年一度內地「雙十一」(11月11日)網購節在即,今年更將全面覆蓋香港網民。猶記得去年「雙十一」,阿里巴巴單日GMV(Gross Merchandise Volumn,商品交易總額)高達912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激增60%,但這個驚人數字也惹來美國證監會調查。阿里周三公布次季度業績,各項財務指標均遠勝市場預期,但股價未受提振,彈了一下便顯著下滑,主因是這份業績破天荒未有披露GMV數據,令外界更添疑惑。
業績驚喜 雲業務增長勁
阿里次季度業績十分驚喜,營業額及經調整EBITA分別按年大升55%和43%,達到342.9億元和145.9億元,均較大行分析師預期上限高出一成以上,反映這家市值已達2400億美元的巨擘仍具強勁增長動力,似乎未見天花板。
除了財務數字,阿里業績還有兩大亮點。首先是由桌面端(PC個人電腦)向移動端(包括手機、平板等)的轉型進一步收成,移動端每月活躍用戶達4.5億人,按年增加1.04億人,較首季度亦增加2300萬人。同時,每名移動端活躍用戶帶來的收入貢獻,平均達151元,較去年同期的87元幾乎倍增。這反映阿里已完全適應手機時代,並可逐步從中受惠,有助消除外界對這家「亞洲網購一哥」的一大疑慮。
不過亮點之外也有「暗點」,即阿里首次未有公布GMV數據。GMV向來是阿里最重視的指標之一,因為由中國幾億網民網購產生的GMV,既是阿里起家的根基,更是這家公司的最大競爭本錢。不論是「雙十一」網購節,抑或支付寶、天貓和網商銀行,以至於雲端、廣告、媒體等新興業務,均建基於猶如天文數字的GMV,才得以衍生成長。
未提GMV或因欠「性感」
換言之,阿里僅半年前還在高調宣揚其GMV,今次卻首度在業績中不披露這數據,難免令人覺得不尋常,不論內地科網界或美國投資界均議論紛紛。綜合分析,估計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這數字不夠「靚仔」,而且預期今後都不會太好看,於是索性不再披露,改為引導投資者關注移動端用戶量、雲端業務等其他「亮點」。事實上,阿里首季GMV為8370億元,按年增速放緩至24%,隨着基數不斷擴大,放慢趨勢料將持續,全年度增速可能首次跌至十多巴仙水平,這種數字對於高估值的科網股無疑不夠「性感」,那倒不如不提為妙。這亦正可配合馬雲早前所說——「電子商務」已是過時的概念,很快會被淘汰。
其次,阿里今年5月公布上年度業績時,提及去年「雙十一」單日GMV達912億元,按年勁增六成,這個天文數字卻遭到美國證監會的質疑和調查,至今未有結果。正式業績文件有別於新聞稿或公關軟文,所有數字務必高度準確,不容任何水分,否則後果可能很嚴重,因此這案件亦成為拖累阿里今年股價的因素之一。處境如此敏感,阿里罕有地不披露GMV數據,所謂沉默是金,或許不得已而為之。
無論如何,美國機構投資者普遍仍戴着有色眼鏡看待中資公司,導致一眾中概股估值長期低迷。在這情況下,阿里更有必要加強資訊披露的透明度和穩定性,否則就算財務業績再驚艷,對於提振股價也可能事倍功半。且看下星期「雙十一」,阿里的GMV會否再度「現身」。
更多高天佑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