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創擬建捐飯網 剩食充飢免堆填(紀曉風)
政府鼓勵市民「咪做大嘥鬼」,但據環保署最近期統計,2013年本港每日仍有逾3600公噸剩餘食物運往堆填區,當中逾兩成半由工商業丟棄。雖然本港推行食物援助服務已十多年,但有食援機構表示其食物僅三成來自捐贈,七成要出資購買。扶貧委員會轄下的社創基金,正計劃透過設立「網上食物援助服務資訊系統」,統籌剩食的捐贈者和援助團體,在平台上互通消息,希望改良配對工作,令捐贈與受助人士同樣得益。不過,參與的非牟利機構指出,食物援助工作的四大難題長期解決不來,單是設資訊平台相信幫助不大。有個別機構認為加快落實垃圾徵費,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社創基金專責小組主席張仁良表示,計劃預留逾100萬元的種子基金,以建立「網上食物援助服務資訊系統」,現正邀請有興趣團體申辦,7月21日截標,期望明年第一季推出。他說,中標的團體要設計網上平台,讓捐贈者與執行食物援助的團體,透過平台交換剩食資料。他希望該筆百多萬元資金,可讓平台營運2至5年,最終能夠自負盈虧。
張仁良表示,社創基金去年曾與各持份者溝通,發現食物援助的服務點分布不均,商界往往集中支持數個大型食物援助機構,供求配對不理想,他期望新平台可解決問題,「以後不用跑去大嶼山領取食材,在受助人士的社區附近就可以找到,但到底如何做,就要靠申請團體的創新意念!」
他最想見到18區都有援助服務點,先由社區飯堂提供熱食開始,再推展至食物銀行和廉價市場等援助。張仁良強調,營運模式及實際資助金額沒有「框框」,全由申請者提出,再由小組審批,項目亦鼓勵跨界別合組參加,例如科技公司可與運輸公司、食物援助團體等結盟。
四大難題未解
經營廉價社區飯堂的聖雅各福群會坦言,現時70%食材需自費購買,餘下30%才來自捐贈,期望平台有助改變情況,但負責人坦言,食物援助工作有四大難題,除了捐贈來源,還有租金貴、運輸費高昂,及廚師人手流失率高,令食物供應不穩定。
聖雅各福群會成立眾膳坊12年的,是本港大型食物援助的先驅,在港九20多個地點均設社區飯堂。眾膳坊高級服務經理吳雯賢表示,現正了解社創基金的網上平台建議,未決定是否參與。她指出,社區飯堂欠缺食物捐贈,另外租金和運輸成本貴、廚師人手流失率又高,現時機構的中央廚房設於觀塘,但通常要跨區到葵涌等地點才找到凍肉捐贈者,「有七成食材要自己購買,只三成來自捐贈」。
她說大部分捐贈者是農場或食品供應商,多因食物快將過期或包裝損毀而捐出。「曾想在區內找剩食捐贈者,但區內街市不多,有些地點較遠,車程要20分鐘,所以反應不太理想,希望網上平台成立後可在附近找到捐贈者」。
缺乏捐贈誘因
民社服務中心的「糧友行動」由2011年開始,在社區街市收集剩食,再轉贈基層人士,並招募中學及大學生當義工,服務深水埗、黃大仙、九龍城、屯門及油尖旺5個地區,每月約收到300公斤至400公斤的剩食。項目統籌鄧文俊表示,他們在當區收集剩食,運輸並非問題,最大難關是要讓商戶相信領取者的身份及需要,以及食物轉交後的衞生情況。因此,機構決定由早到晚派菜,讓食物盡量保持新鮮。對於網上平台,他擔心不懂使用電腦的長者難以受惠。
世界綠色組織亦有到街市收集剩菜,項目發展助理經理馮詩麗分析,網上平台令有心的批發商或零售商,更易找到食物援助團體,但現時捐贈剩食的最大障礙,是缺乏捐贈誘因,「將剩食丟去堆填區不用付錢,但捐贈給食物援助團體卻要人手和運輸安排,有些援助團體更要自行派車和人手去收集。若有垃圾徵費,捐贈剩食的成本比送去堆填區低,這樣就有推動力了」。
更多紀曉風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