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為國際都會,近年卻被不少遊客評為不夠與時並進,其中一個特徵是大眾對電子支付、無現金社會等概念,至今似乎不大感興趣,現金、信用卡依然很流行,而在某些人眼中,現金卻已成了出土文物。
港滯後「無卡社會」有因
在世界各地,在金融信用服務建立已久、並且運行暢順的較發達地區,對電子支付、無現金社會的實踐,總是抱着實驗的態度去試行,這本來就是常態。然而,日子有功,改變只是時間的問題,問題是軟着陸還是硬着陸而已。
以歐洲發展電子支付最知名的瑞典為例,當地政府幾年來不斷表示要盡快實現「無現金社會」,雖然內部有不少檢討聲音,例如擔心老人、遊客無法適應,擔心大規模停電、手機無電、數據被濫用等風險,擔心購物者失去私隱等(畢竟現金不容易留下數碼足印),但根據目前趨勢,到了2025年,瑞典還是會成為一個現金完全消失的國度。
10年前,瑞典的現金使用率已經跌破一半,愈年輕的國民,就愈習慣使用電子支付。
2018年,瑞典的IKEA傢俬在斯德哥爾摩門市進行了一個很有代表性的實驗:他們向顧客表示,只要支付現金,顧客就會得到一份免費熱狗,以測試究竟無現金社會的進度如何。
「消滅現金」等同進步?
結果發現,在1000名顧客中,居然只有1.2人願意以現金支付,比率是0.12%。當然,實驗結果亦可能反映熱狗這份獎品不夠豐富吸引,但大方向反正相當清晰,而IKEA方面其實希望透過實驗證明,這極小部分的現金使用者,需要用比例較大的資源去管理和點算,對企業來說,只會大大加重交易成本和行政負擔。根據同一年瑞典中央銀行的調查,瑞典經常使用現金的人口,已跌至10%。
中國和印度這兩個全球人口大國,目前可謂電子支付和無現金化的龍頭,不過有關部門對這問題,看法亦不是非黑即白。2018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明令禁止商家拒收現金,進行了一輪全國範圍的打擊整治,針對公共服務、零售、餐飲等行業。
除了老人、遊客、外地人在無現金環境下,可能因為「無法支付」而無法正常生活,中國社會內部亦有對「進步」定義的討論:強制消滅現金,是否必然代表進步,又算不算是對消費者的一種歧視?
但瑞典的案例可見,一旦消費習慣改變了,再要走回頭路,十分不容易,所以這些討論只是歷史的過渡。負責任的政府不應該逃避大趨勢,而應該主動規劃轉型過程,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混亂和風險。何況電子支付的其他誘因,還有很多,明續。
(編者按:沈旭暉著作《平行時空2 – 解構本土主義崛起的世界》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