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創業出路多 (香港科技園黃克強)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StartupBeat創科鬥室」
港府剛發表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計劃撥款500億元發展創科,當中100億元支援香港科學園拓展基建,另有100億元投資醫療科技、人工智能(AI)及機械人科技創新平台。《信報》StartupBeat請來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探討本地創科的未來定位,以及港人創業面對的挑戰。
主持:尹思哲 《信報》科技編輯
嘉賓:黃克強 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
尹:本港有不少出色的科研,但商品化的步伐是否稍慢?
黃:在全球首200間大學排名中,香港佔了其中5間,有兩間更是排名50之內,足見本港科研力量強勁,有報告指出,本地的創新指數中,投入及產出並不匹配,科研轉化商品的能力仍有待改善,但香港投資者數量充足,市場不乏發展機會。
科學園及數碼港的設立,源於港府想做中下游的研究項目。進駐科學園區的企業,必須有一半或以上的員工負責R&D(研究開發)工作。我們特別在園區內設置共用的實驗室,旨在鼓勵更多人開發產品。
創業失敗率達七成
尹:在香港推行商品化為何效果未如理想?觀乎港人的創業動力亦較七八十年代為低,對吧?
黃:在過往三四十年,香港依賴勞動力快速發展,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那段時間大家都推崇低科技,單靠那些工作便賺到錢。
另一方面,我認為不是人人都適合創業。有些人很喜歡創業,甚至不只試過一次。本港有些大學生或教授具備好意念,可做到出色的產品,但我不會叫他們創業,畢竟有人只想做科研。
投資者方面,我認為有待進一步開發。香港有不少資金,但他們懂得投資早期的初創嗎?即使有但仍不及其他地方。如果能把資金引導作前期科技投資,這將有很大的發展。
尹:香港不少年輕人都勇於追求夢想,但最終未敢創業,這是因為本地創業成本高令他們卻步嗎?
黃:任何地方的創業成本都高,全世界人也怕風險、怕死,這是很正常的。創業生態圈內有不同組成部分,例如投資者、政府、創業文化等。我認為,香港須改變「大學畢業要做會計、律師、醫生,而非科研、工程師」的想法,如今修讀電腦或工程更有前途。
在內地及以色列等地,出現大量成功個案。近年,香港亦有初創跑出,例如Lalamove、GoGoVan及WeLab等。大家彷彿看到機會,相信自己有朝一日亦可能成為當中一員。
然而,創業不成功很正常,因失敗率是很高的,甚至達七成以上。但最怕的不是失敗,而是勉強生存,不願走出來。這過程很痛苦,但經驗亦很寶貴;如果重整旗鼓,再次出發,成功機會將更高。美國矽谷有種叫法「Walking Dead」,即是指「未死得又周圍行」。這情況是最弊的,「半生不熟」才是最慘。要堅持未嘗不可,但此路不通時就必須改變。真正的創業家或經常改變方向,目標卻始終如一。
港醫療法制有優勢
尹:當全球都走向科技時,香港又該如何定位?
黃:香港想做很多科技,但必須找出發展焦點。近來,港交所(00388)建議引入同股不同權上市架構,讓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企業在港掛牌。香港在醫療上有優勢,例如我們有兩間很強的醫學院。加上,香港的科研成就不錯,法制亦清晰。香港能做FDA(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及CFDA(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認證,有利發展幹細胞及基因領域。科技園的生物科技公司亦由最初的二十多間增至目前的百多間,發展速度相當快,我們亦考慮推出專為生物科技而設的培育計劃。
至於AI方面,香港有幾間很強的公司,例如SenseTime(商湯科技)及Fano Labs(有光科技)。此外,本地不乏AI的應用場景,包括金融、保險及交易等。我相信,AI、生物科技及區塊鏈(Blockchain)等,都是我們的發展方向。
數據比石油更重要
尹:以上行業都涉及專業知識,如果我不是讀醫療、資訊科技等科目,又如何參與其中?
黃:最近,有生物科技初創向我表示,他們最大挑戰是缺乏人手。既欠缺修讀理科及醫藥的人,但更需要分析大數據的專才,數據資源甚至比石油更珍貴。大家未必要懂資訊科技,但一定要懂數據。
初創公司要成功,不單只靠科技,亦要懂得管理。一間公司除了有創辦人,團隊當中可能有科學家,亦有負責管理、財務及市場推廣等人員。讓不同能力的人參與其中,才能令團隊更圓滿。
註:以上嘉賓訪問均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完整訪問視頻,請上http://startupbeat.hkej.com/觀看。
[ English Version ]
HK can ride AI, biotech, blockchain opportunities: STP chief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中風快速識別|低場MRI 識別中風 治療縮至20分鐘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及威爾斯親王醫院,聯同中國卒中學會及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今年8月引入0.23T低場磁力共振(MRI)技術,可於9分鐘內辨別出病人屬於缺血性中風或出血性中風,令病人由抵達急症室到接受治療,時間縮短至平均20分鐘內。
- Posted October 16, 2024
- 0
-
Lenovo AI學習中心|幫助SEN學童 AI生成教材 培訓助教補治療師不足
聯想昨與貝智基金合作,成立本港首個Lenovo人工智能輔助學習中心,同時利用AI系統生成培訓教材,賦能學校老師、治療師、課堂助教及社會義工,為SEN學童提供更好服務。
- Posted October 16, 2024
- 0
-
智能叛變|電影導演質疑Tesla新產品抄襲
Tesla 上周四(10日)在美國加州舉行「We, Robot」發布會,會上首次展示Tesla全新自動駕駛原型車模型Cybercab和可載客20人的大型無人駕駛車「Robovan」,同場又發布的全新機械人Optimus,又於慶祝活動中與人群互動及提供飲料。
- Posted October 15, 2024
- 0
-
施政報告2024懶人包|施政報告公布直播日期時間、施政重點內容總覽
香港2024年施政報告即將公布!如果你不想錯過重點,EJ Tech為你整理了一份懶人包,讓你迅速掌握施政報告的主要內容和時間安排。
- Posted October 15, 2024
- 0
-
AI之戰|美國傳考慮限制輝達AMD 向部分國家售AI晶片
美國擬再收緊晶片出口管制措施,外電引述消息人士表示,拜登政府官員討論限制輝達(Nvidia)和超微半導體(AMD)等美國公司先進人工智能(AI)晶片的銷售,以限制一些國家的AI能力。
- Posted October 15, 2024
- 0
-
EQ主宰初創成敗(鄧淑明博士)
今天的人比前幾代都聰明得多,根據一項對72個國家涉及30萬人的研究,從1948年到2020年的72年間,智能商數(IQ)平均每十年上升2.2個百分點。
- Posted October 15, 2024
- 0
-
城大製冷磚|最快2026年投產
香港城市大學研究團隊於新一代「被動式輻射製冷技術」(PRC)取得突破,發明可應用於建築外殼、行人道與公共場所的製冷瓷磚、路面的製冷瀝青,以及製衣的製冷紡織物。
- Posted October 15, 2024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