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科發展就是比併人才 (鄧淑明博士)
早前人力資源顧問公司HAYS的調查顯示,本地僱主認為最難招聘的員工是資訊科技人才。故此,日前港府推出為期3年的「科技人才入境計劃」,簡化申請手續和減省所需時間,讓一間企業每年最多可獲批100名配額,可申請的行業類別全是目前炙手可熱的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網絡安全、機械人、大數據、金融科技和材料科學等。配合本年度《財政預算案》中提及過的巨額投資,令人對香港創科前景充滿期待。這個計劃較特別的是,規定申請公司每聘用3名非本地人才時,須另外聘用1名本地全職僱員和2名本地實習生,他們全部須從事科技相關工作,鼓勵企業兼顧培訓本地人才。
全球都在爭奪科技人才,內地取態更加積極。以2017年生產總值首度超越香港的深圳為例,它在2010年推出「孔雀計劃」,重金禮聘專才,截至2017年,已引進超過10萬人。孔雀計劃可為世界一流團隊提供8000萬元人民幣資助,每年政府這方面的預算達44億元人民幣。
去年底,深圳更實施被稱為史上最寬鬆人才政策。高層次人才團隊的資助可達一億元,人才「獎勵補貼」300萬元人民幣,連住宿和生活也有補助(本科生1.5萬、博士3萬),又計劃在5年內興建30萬個單位供他們居住。同時,研發成果轉化收益的70%會用於獎勵科研人員,而且這些補貼大多無償,甚具吸引力。
港樓價高昂成障礙
深圳去年不單GDP超越香港,據報全巿的專業科技人才已逾400萬,佔常住人口近四成;在《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17》中,「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更是全國第二,僅次於北京,比上海更優勝。
國際管理學院(lMD)去年底的《世界人才報告》指出,香港的綜合表現在亞洲區稱冠。不過,在強鄰環伺下,想有效吸引和留住人才,香港要克服不少困難,其一是房貴面積小,香港已連續兩年成為高檔住宿最昂貴的城市,令外派人員卻步。
其二是香港缺乏把科研成果商業化的生態環境,政府雖然可以是最大用家,但落實新措施的步伐緩慢,例如智慧燈柱由去年建議,前後要3年才可陸續啟用,科技一日千里,測試的技術在3年後是否仍屬先進令人疑慮。另一項重點計劃「空間數據共享平台」(CSDl),更要等到2023年才有機會實行,這些一站式的資訊數據服務,在歐美及新加坡等地的政府早已開放供人使用,以增加施政透明度和鼓勵創科。
要促進創科發展,政府應多方檢視政策措施,力求全方位推動整個產業鏈的成長,形成強大的磁場引力,屆時滙聚源源不絕的創科人才便指日可待。
更多鄧淑明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