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遙距診症平台 (醫師go 司徒昌)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新冠肺炎疫襲港,醫院診所成為病毒傳播的高風險場所,市民即使身體不適,也可能會盡量避免前往求醫,結果延誤診治。有本港科企首創中醫遙距診症平台「醫師go」,方便病情輕微人士或慢性病患者,透過手機應用程式(App),接受中醫師診症。今次請來醫師go聯合創辦人兼行政總裁司徒昌,講解平台如何方便病人。
主持:(朱)朱美俞 《信報》科技記者
嘉賓:(司)司徒昌 醫師go聯合創辦人
朱: 中醫講求「望聞問切」,平台如何通過視像會議,確保斷症準確?
司: 不論中醫或西醫,遙距診症皆有一定限制。中醫師無法隔空把脈或施針治療,西醫也無法在視像會診期間使用聽診器、X光及磁力共振等檢測儀器。其實,遙距診症並非想取代傳統會診方式,主要是讓病人遙距覆診,故適用於低風險及慢性病患者。
適合覆診或跟進慢性病
初診的話,我們建議病人先到診所進行至少一次面診,具體次數由醫師決定;至於較簡單的中醫諮詢服務,例如濕疹、減肥、保健養生等,通過遙距診症,可大大提升服務效率。此外,公司規定平台上的醫師必須已在港註冊,並持有執業許可證。用藥方面,藥物須符合國際安全標準,以減低病人風險。
朱: 新冠肺炎對平台業務,以至實體中醫服務,分別帶來什麼影響?
司: 公司創立於2018年8月,但在疫情期間才正式推出服務,目前仍在試業階段,每月用戶量呈雙位數增長,有30%至40%用戶是回頭客。
在一般情況下,用戶若在早上求診,中醫按症開藥後,速遞員便會前往中央藥房,運送指定藥物至府上,通常即日下午已可到手。惟在疫情初期,速遞需求非常大,結果我們決定親身送藥,避免病人延誤治療。
實體中醫服務方面,個別中醫師表示生意未受太大影響,市民在疫情期間,反而有較多時間調理身體。通過平台,中醫毋須支付額外費用,可利用其空餘時間,增加收入。
看準需求大 認受性趨升
朱: 你並非出身於中醫行業,為何有志建立平台?
司: 我本身是美國及本地註冊會計師,在投資銀行及商業管理方面有25年經驗,亦是一間本港主板上市公司的非執行董事。公司另一位共同創辦人,則擁有逾15年IT經驗,參與過逾50個應用程式及系統的開發工作。
第一,我們留意到,在過去10年,以美國為首的遙距醫療市場發展迅速,全球市場規模達至300億美元(約2340億港元);第二,全球對中醫藥認受性愈來愈高,用戶有年輕化趨勢。
現時全球中醫藥市場規模高達600億美元(約4680億港元),年增長率達11%;本港規模也有30億港元,可想而知,中醫藥市場相當龐大,加上遙距醫療的優點是不受地域距離限制,公司日後如要拓展海外,擴展性相當高。
朱: 在建立中醫網絡方面,你們曾否遇到困難?
司: 坦白說,本港遙距醫療發展,確較其他地區緩慢。因此,團隊早期要建立中醫網絡,絕非易事。最初,我們努力叩門,希望尋找不同專長的中醫,又參與不少行業活動,藉此認識業內人士。其後,有藥房轉介不少中醫師給我們認識,成功拓展人脈網絡。
在初期,我們平均需要花3小時,跟傳統中醫師洽商,當他們理解到全球各大行業,均傾向以科技為用戶帶來方便,就漸漸被打動,願意加入。
過去半年,不少業內人士高呼「中醫需要現代化」,很多中醫也明白行業需要跟科技巨輪接軌,否則會被比下去。香港醫務委員會(The Medical Council of Hong Kong)在去年12月,曾發表一份關於醫生進行遙距診症的指引文件,中醫可參考此官方文件,有助醫師go的遙距診症業務變得更具說服力。再加上疫情期間,不論中醫或西醫診所,亦紛紛推出自家遙距診症服務,上述種種均有望提升遙距診症的市場認受性。
朱: 你認為未來本地遙距診症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司: 歐美作為遙距醫療先鋒,不少技術發展均值得本港借鑑,例如運用人工智能(AI)掃描醫療影像,或收集醫療數據供醫生使用。中醫方面,個人認為,本港在中醫藥國際市場擔當重要角色,中醫遙距診症更可協助處理大部分常見慢性疾病,紓緩醫療體系壓力。
註:以上嘉賓訪問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印度稱霸?|5G手機市場超越美國成全球第二
調研機構Counterpoint數據顯示,全球5G手機出貨量在今年上半年按年增長兩成,由於5G滲透到更低價格的市場,致令5G手機在整體出貨量的佔比首次超過50%。印度在5G出貨量上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二大5G手機市場,僅次於中國。
- Posted September 12, 2024
- 0
-
五點建議成為體驗經濟贏家(湛家揚博士)
在創科業界一次分享會上,保誠香港行政總裁林智剛談到:「數碼轉型有助公司為客戶提供增值服務。」
- Posted September 12, 2024
- 0
-
科大借鑑矽藻張力 速製多孔陶瓷材料
香港科技大學工學院研發一種新型工藝技術,可克服傳統積層製造技術(即3D打印技術)的局限,能夠簡易速製具有複雜三維構型的多孔陶瓷材料,有望廣泛應用在能源、電子、生物醫學產品上
- Posted September 12, 2024
- 0
-
Google資助初創|空氣捕獲初創Holocene 加強減碳
谷歌(Google)與美國直接空氣捕獲(DAC)初創Holocene合作,支持該企以有機化學及豐富元素(例如碳、氮、氫及氧等),直接從大氣收集及去除二氧化碳,再把氣體濃縮並儲存在地下。
- Posted September 12, 2024
- 0
-
Sony PS5 Pro|遊戲提速45% 售5780元
索尼(Sony)發布升級版遊戲主機PlayStation 5 Pro(PS5 Pro),9月26日接受預訂,11月7日在歐美、日本及香港發售,本港建議售價5780元,比數碼版PS5 Slim主機貴93%。
- Posted September 12, 2024
- 0
-
草莓專案鞏固OpenAI領導地位(車品覺)
最近美國科技初創企業OpenAI,據報即將推出新一代人工智能(AI)推理模型「草莓專案」,預計今年秋季面世。
- Posted September 12, 2024
- 0
-
港青訪星洲探索「帶路」開眼界(廖錦興博士)
當本港青年規劃未來時,常常會考慮跳出香港,放眼世界。他們除了關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外,也把國家的「一帶一路」倡議,視為尋找發展機會的重要方向。
- Posted September 12, 2024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