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山下創新不空泛(廖添誠、鄒小敏)
在香港,對於「獅子山下」一詞,大家的共識,是代表港人願意艱苦奮鬥和同舟共濟的精神。
《獅子山下》原是一套由1972年開始製作,紀錄香港變遷的實況電視劇集系列。劇集反映一般香港市民如何面對生活上種種的挫折及其掙扎求存的過程。
為何《獅子山下》在香港那麼膾炙人口?一方面是這膾炙人口的處境劇集見證香港在不同時刻,不斷面對不同的艱難。另一方面,其主題曲歌詞亦勉勵港人在逆境打拚奮鬥,其中「既是同舟在獅子山下且共濟,拋棄區分求共對,放開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同舟人誓相隨,無畏更無懼,同處海角天邊,攜手踏平崎嶇」是提醒了香港人,香港成就是大家共同創造。
到了今天「獅子山下」已代表了香港人的精神價值,一種對人對事的態度,一條奔向理想的大道。
可惜不知從哪時開始,社會上出現了因利益、階級、抱怨、對立和矛盾,好像香港人已漸失去「獅子山下」這種價值。
目前香港已面臨經濟危機,單一的產業發展好像把香港經濟推向絕路。香港政府成立的創新及科技局(創科局),原是要帶香港走出這經濟困局。
創科局的工作計劃是全面也具體,其中包括與世界最頂尖科研機構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合作;推動「再工業化」及智能生產;研究政府與私人資金共同投資科技初創企業的可行性;研究推行智慧城市的措施;發展Wi-Fi城市,推動更開放的應用數據及大數據(big data);研究及推動通過應用創新及科技以助解決服務長者及弱勢社群;推動使用本地創科產品和服務;壯大本港創科人才,以及檢視各創科機構的工作重點和配合等。
可惜,坊間仍有人對創科局可推動創新及科技存有懷疑,甚至更有網民要求政府解釋「創新」的意思為何。其實,在經濟學範疇,創新(innovation)並非是一個空泛的名詞,更不是虛無縹緲的概念。
在1912年,經濟學家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清楚明確地提出了創新的定義,是指將原始生產要素重新排列組合為新的生產方式,以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一個經濟過程。
重組生產要素抗逆境
在熊彼得的經濟模型中,能夠擺脫利潤遞減的困境而生存下來的,就是可以「創新」的企業;而最先被市場淘汰的,正是那些不能夠成功地重新組合生產要素的企業。熊彼得的創新理論,是將創新和企業生產聯繫在一起的經濟學概念。故此,西方經濟學的重要理論,強調了企業家的重要作用。
20世紀50年代以後,歐、美、日本等多個國家的經濟,因為微電子技術為核心的科技革命而經歷了長達20年高速增長的黃金期。
從熊彼得的創新理論出發,英國經濟學家克里斯托夫.弗利民(Christopher Freeman)以實證來作出分析,認定技術創新不僅僅是企業家的行為,而是由國家、政府的創新系統推動的功勞。
國家創新系統理論側重分析技術創新與國家經濟發展實績的關係,強調國家專有因素對技術創新的影響,並認為國家創新體系是政府、企業、大學研究機構和中介機構等為尋求一系列共同的社會經濟目標而建立起來的,將創新作為國家變革和發展的關鍵動力系統。
總括來說,所有創新經濟學家研究的最終目的都是圍繞着如何獲取和保持核心競爭優勢,使經濟持續發展(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現在是香港的關鍵時刻,也許,認識經濟理論, 才能使年輕一代看清世界、掌握未來。
參考:
-Joseph.Alois.Schumpeter,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1912.
-Christopher Freeman, Innovation as an Engine of Economic Growth:Retrospect and Prospects, in H. Giersch (ed), Emerging Technologies: Consequences of Economic Growth,Structural Change and Employment, proceedings of Kiel Symposium, 1981 (Tübingen︰J.C.B. Mohr (Paul Siebeck), 1982),1-32.
更多「貨殖世志」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